品读释疑结构主旨课堂拓展当堂检测第二课时金翅雀17
1.体会父母在孩子讲述过程中的心境变化,品味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重点)2. 学习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学习目标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孩子做了一件这么危险的事,父母为什么没有责怪他?串珠问题:1.读课文,弄清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3.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4.本文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
点击听朗读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jīng)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父亲和母亲为什么“惊呆”了?为什么谁也“没有吱声”?(1)父亲和母亲因为孩子越爬越高、危险越来越近而胆战心惊,所以他们“惊呆”了。(2)他们出于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才“没有吱声”。
听到这里,父亲的心脏(zàng)都停止了跳动,完全忘记了儿子在什么地方,似乎还在高高的树巅(diān),紧挨着天际,完全忘记了他的脚踏在地上,无须两只胳膊小心翼翼地附着树枝。此处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不仅将父亲的心理恰当地表现出来,还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如在眼前。
突然,两个人看见孩子身子一斜,从高处,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bāng)邦的地上……这段话是父母的想象,说明他们对孩子非常担心,随着孩子的讲述进入了故事情境中。
什么是想象?想象就是由某人或某物而联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本文中的父母从孩子叙述的事情联想到了孩子从松树顶上栽下来,掉在硬邦邦的地上……,说明了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如何判断?由此物及彼物。如何运用?见本课《点拨》“课后练习单”第二、2题。品析想象的手法
探究:为什么气氛会变得严肃??故事讲完了,父母仍沉浸在孩子的讲述中,对孩子的安全担心到了极点,所以气氛会变得严肃。
他们的话,孩子并没有听懂。何必要知道他们说些什么呢?他只想把那只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小鸟的形象深深保存在记忆之中。与其说是孩子听不懂,不如说是父母懂得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美好的心灵。在担忧之中充满真挚之情,真可谓用心良苦。
拓展:文章的结尾并没有说出父母到底说了什么,请你结合文章的特点,想一想:父母会说些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父亲说:“我们的孩子多勇敢呀,可是这样的事真是太危险了,再也不能发生了。”母亲说:“是呀,刚才吓死我了,万一从树上摔下来可怎么办啊。”父亲继续说:“不过孩子很高兴,他这种好奇心和爱心很可贵。”母亲说:“我们既要保护他的这份好奇心和爱心,也要引导他注意安全。”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虽然父母知道这件事很危险,并且在听孩子讲述时提心吊胆,内心无比担忧,但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他们没有打断他,在孩子讲完之后,也没有责怪他,这充分表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好奇心和爱心的呵护。父母对孩子可谓用心良苦。孩子做了一件这么危险的事,父母为什么没有责怪他?
1.一读:读课文,弄清孩子给父母讲了一件什么事。孩子给父母讲了自己发现鸟窝,然后爬上树顶发现鸟蛋,又见到刚孵化出来的金翅雀,最后放回孵出的金翅雀的事。串珠问题:
2.二思: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的心境是怎样的?孩子在讲述这件事时,一直沉浸在发现鸟蛋的喜悦之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
3.三品:在孩子讲述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父亲、母亲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父母在听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心情慢慢变得紧张起来,随着孩子越爬越高,父母的紧张感也越来越强烈,直到孩子安全落地才松了一口气。
4.四悟:本文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1)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行的写法,一条是孩子的心境变化,一条是父母的心情变化,从而在写法上形成对比,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反映出伟大的父爱母爱。(2)表达含蓄。没有明显的关于“爱”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