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我国手机新媒体道德的现状与提升研究(开题报告_).pdf
文件大小:642.04 KB
总页数:16 页
更新时间:2024-04-17
总字数:约1.11万字
文档摘要

word格式

硕士学位论文〔预开题报告书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专业

培养单位

开题日期

XX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制

.

学位论文题目:手机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缺失问题研究

论文选题依据〔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选题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研究的特色及重要参考文

献目录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传媒伦理研究开启较早,并形成了一批富有洞见的成果。

〔1对手机新媒体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的研究。

西方学者认为有三种主流经典道德理论: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康德为代表的义务论、以霍

布斯等人为代表的权力论等作为理论视域。

〔2对手机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研究。

国外许多伦理学者的研究热点在于以手机新媒体载体为主的道德真空和法律真空,从其特征出

发,研究了手机新媒体失德行为的成因,构建了一些手机新媒体伦理规范。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

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避免伤害他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

利在内的财产权和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等等。

〔3就手机新媒体传播伦理内容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针对传播主体的身份确认问题、个人权利

和义务的重新界定问题、以及手机新媒体传播精神意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传媒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最后三十年。笔者将国内学者的传媒伦理研究归为以下几个方

面:

〔1对传媒伦理内涵的研究

目前关于何为媒体伦理的问题,存在多种见解和观点。哈佛大学李欧梵说:我赞同‘媒体伦理

学’这种提法。因为‘新闻伦理学’的范畴相对来说还是过窄,因为媒体伦理当然包括新

闻伦理,而新闻伦理则不能,尽管媒体伦理主要是指新闻伦理。至于在媒体伦理中可不可以再细

分出新闻伦理,这是可以探讨的。〔胡海军,《媒体伦理研究述评》,《XX交通大学学报》〔社

科版,2008年第12期媒体伦理〔传媒伦理的表述方式更接近英语中MediaEthics的原

意,更多地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胡海军认为:媒体伦理主要是指在调整媒体本身及其机构和

从业者在为受众提供信息的行为时所涉及的伦理、道理的应然状态。〔胡海军,《媒体伦理研

究述评》,《XX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2期。而XX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

教授则认为:新闻伦理是业内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以及

-1-/16

.

公众认为该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丁柏铨、陈月飞,《对新闻伦理问

题的几点探究》,《新闻传播》,2008年第10期。

〔2以道德评价为主的研究

这类研究多与传媒职业操守相关,在研究方法上多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信息和资料,从而

展开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评价。如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在全国范

围内进行的《中国手机新媒体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大型抽样调查,较早对手机新媒体角色认

知与职业意识的基本状况和自觉程度进行了测评。

〔3结合案例分析媒体困境及行为失范的研究

这类研究多采取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媒体伦理困境和行为失范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孟威《媒

介伦理的道德论据》,以伦理观为主线,紧密结合传播理论,全面的剖析了当下传媒面临的伦理

问题选择。〔孟威,媒介伦理的道德依据,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4原因与建构路径的研究

当前学界对传媒伦理困境,主要归因于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及人性等因素。张殿元按照阶

段来探讨相应的成因,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传媒政治化时期———政治因素,传媒商业化时期

———商业因素,传媒垄断化时期—资本因素。〔张殿元,中国传媒伦理道德问题的历史考察,当

代传播,2007年第2期郑根成在《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指出体制之痛——传媒市场

化进程中的双重身份与无根的后现代性——当代中国传媒后现代化是当下传媒伦理困境的

重要原因。

二、理论意义及实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通讯科技的迅猛发展,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