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长度单位例1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文件大小:132.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1.44千字
文档摘要

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统一长度单位》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二()班

授课时数

执教者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例1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介绍了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原教材安排的是用硬币、曲别针、方木块等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得到的结果不统一,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需求。本教材更尊重知识本源,采用真实的事例:古人曾用身体的一部分,如:“庹(tu)”“柞(zh%)”“脚长”作为“长度单位”。由于不同的人测量得的结果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是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了,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动手操作,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现在我们也来试一试,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体会一下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现在我们就分小组来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小组同学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请4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做标准,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

让全班同学选用同一物品(小正方体)再次测量课桌的长度,汇报结果。归纳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活动延伸

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正方体测量同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结果。

归纳: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长是不一样的,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

三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测量桌子的长。

四总结提升

在测量的过程中,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

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

测量课本的宽,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