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知多少主题班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和危害,增强防范电信诈骗的意识。
帮助学生掌握识别电信诈骗的技巧,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让学生学会在遭遇电信诈骗时的应对方法,避免上当受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与危害,认识到电信诈骗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
(2)掌握识别电信诈骗的技巧和防范措施,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
(3)学会在遭遇电信诈骗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保护自身利益。
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识别电信诈骗,避免被骗。
(2)学生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情境模拟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段关于电信诈骗的短片,展示常见的电信诈骗场景。
视频内容展示一位年轻人接到“银行工作人员”的,声称账户存在异常,要求提供个人信息进行“紧急处理”。在未经过核实的情况下,年轻人匆忙提供了银行卡信息,导致账户被盗取。
(2)提问学生: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知道电信诈骗有哪些常见的形式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诈骗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警觉意识。
电信诈骗的危害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电信诈骗的危害,学生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亲朋好友遭遇诈骗的情况。
(2)教师总结:电信诈骗不仅让个人失去财产,甚至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伤害,增加社会的不信任感,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家庭纷争和社会矛盾。同时,诈骗犯罪团伙的猖獗活动,也让社会治安和法律秩序受到威胁。
(3)通过一则具体案例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某位退休老人接到声称其亲属出事,需要汇款,结果被骗取了大额养老金,且因为急于转账未加核实,导致无法追回。
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
(1)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几种常见的电信诈骗类型,让学生了解每种骗局的手法和特点。
①假冒银行工作人员:骗子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谎称账户异常,要求提供银行卡信息或短信验证码。
②虚假中奖诈骗:以中奖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支付“手续费”或“税款”,以此骗取钱财。
③虚假代购诈骗:骗子通过社交媒体或电商平台发布“特价商品”,让受害人支付货款后,骗取钱财,货物却不发出。
④假冒公检法诈骗:骗子冒充公安、检察院工作人员,称受害人涉嫌犯罪,要求立即汇款进行“保释”。
⑤网络交友诈骗:通过交友软件与受害人建立感情联系,然后编造各种理由骗取受害人财物。
(2)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以上哪种诈骗方式最容易让人上当?为什么?
电信诈骗的防范措施
(1)提高警惕。教导学生不轻信陌生人来电或短信,尤其是在没有核实身份的情况下。
(2)核实信息。收到涉及个人财务、账户、密码等敏感信息时,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核实。例如,直接拨打银行客服,而不是回复短信或接听陌生来电。
(3)保持冷静。无论骗子提供什么诱惑或威胁,学生要保持冷静,不急于做决定。
(4)设置密码保护。确保个人账户设置复杂的密码,并开启和银行卡的短信提醒功能。
(5)拒绝提供私人信息。永远不要通过、邮件或社交软件提供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信息、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6)警惕虚假奖品和优惠。遇到所谓的“中奖”或“优惠活动”,要格外小心,确认信息来源是否合法。
(7)避免透露个人情况。通过社交平台与陌生人交往时,不轻易透露个人生活、工作和财务状况等敏感信息。
遇到电信诈骗时的应对方法
(1)立即挂断或删除信息。如果怀疑遭遇电信诈骗,第一时间终止与骗子的联系,不要继续回应。
(2)立即报警。遇到自己或身边的人被骗,应该尽早报警并提供详细的诈骗信息,警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踪诈骗者。
(3)告知家人和朋友。告诉家人和朋友自己遇到的诈骗情况,提醒他们也要提高警惕。
(4)保持证据。将骗子的、短信等信息保存下来,作为日后报警的证据。
总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说出自己学到的防范电信诈骗的技巧和应对方法。
(2)教师总结:电信诈骗是一种隐蔽性强、危害巨大的犯罪行为,只有提高警觉、学会辨别,才能有效防范。我们要保持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对于网络、等陌生来源的信息,要做到“三不”:不相信、不透露、不转账。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鼓励性总结,强调安全第一,学会防范是每个人的责任。
五、教学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防电信诈骗小达人”宣传活动,让学生通过手抄报、宣传单等形式,向家长、朋友普及防骗知识。
开展一次模拟电信诈骗情景演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如何应对电信诈骗,提高实战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次班会课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了电信诈骗的常见形式及其危害,掌握了防范电信诈骗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