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 经济学基础》课件 第三章 消费者的选择.pptx
文件大小:771.03 KB
总页数:33 页
更新时间:2025-03-17
总字数:约8.08千字
文档摘要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

CONTENTS目录O1效用理论概述O2基数效用论求解效用最大化O3序数效用论求解效用最大化

PARTONE效用理论概述第一节

一、效用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是以效用为基础的。所谓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效用的概念与人的欲望紧密联系。所谓欲望,也被称为需要,是指想要得到而又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即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心理统一。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效用与欲望一样,都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该种商品时的主观感受。由于效用本身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因此,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商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即效用因人而异。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即效用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越高,效用越大;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越低,效用越小。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一)基数效用论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运用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像计量长度、重量一样,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并且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称作效用单位。例如,某个消费者在特定的条件下吃了一个馒头,他认为获得了3效用单位的欲望满足,他又喝了一盒牛奶,认为获得了6效用单位的欲望满足,这样,消费者总共获得了9效用单位的满足程度。基数效用论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均衡问题。

二、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二)序数效用论20世纪30年代,序数效用论的概念兴起。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仍就基数效用论的例子来说,消费者要回答的是偏好哪一种消费,即哪一种消费的效用是第一,哪一种是第二。或者要回答的是要吃一个馒头,还是要喝一盒牛奶。序数效用论一般采用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消费者均衡问题。

PARTTWO基数效用论求解效用最大化第二节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一)总效用总效用(TU)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一定数量的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满足程度之和。总效用TU是消费量Q的函数,其函数表达式为TU=f(Q)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二)边际效用边际效用(MU)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从增加1单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边际效用MU是消费量Q的函数,相应的边际效用函数表达式为MU=Δ[TU(Q)]/ΔQ当商品的效用增加量趋于无穷小,即ΔQ→0时,有MU=d[TU(Q)]/dQ边际分析法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边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边际量的一般含义是表示1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动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量。抽象的边际量的定义公式为边际量=因变量的变动量/自变量的变动量

一、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当效用曲线连续时,边际效用函数是总效用函数的导函数,每一消费量上的边际效用值就是总效用曲线上相应点的切线的斜率。总效用曲线的变动趋势是先递增后递减,边际效用曲线的变动趋势是递减的,如图3-1所示。二者的关系如下:当MU0时,TU上升。当MU0时,TU下降。当MU=0时,TU达到最大值。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生理和心理的原因。由于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1单位消费品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2)由“经济合理性”原则决定。当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1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地方,第2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地方,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用途的重要性的下降而递减。(3)消费者对任何一种商品的消费都有饱和点,而只有当边际效用逐渐递减为零时,消费者才达到消费饱和点。消费中呈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三、货币的边际效用基数效用论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如同商品一样,也具有效用。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就是用货币的效用去交换商品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货币同样适用。对于一个消费者来说,随着货币收入量的不断增加,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