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案阐述
基于时长45分钟的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方案阐述,具体包括教学设计的主要思路、教学实施过程说明、教学反思和方案的主要创新点等,字数不限。
一、教学思路及创新点
(一)教学思路
包括本节课在内的本课程都是按照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针对管理学类课程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的。这些要求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二是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
基于此,本节课总体使命是在与西方经典政策分析模型相比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基于中国政策情境的政策分析模型和工具,强化学生对中国独特政策情境和党的领导作为我国根本领导制度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家国情怀,服务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建设;同时,通过讲授分析政策试点的Stata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政策分析的实证方法与能力,不仅让学生关注国家战略和政策,更让他们有能力分析这些战略和政策,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为实现课程使命,本节课课程思政将采取以下教学思路(如图1),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图1教学思路图
步骤一:学情分析
在课程开始前,首要任务是进行学情分析,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现有情况和需求,包括三个关键方面:
l知识基础分析:传统教学以西方理论讲授为重点,忽视中国政策实践的独特性,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需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术背景和已掌握的基础知识,确保课程内容设置与中国政策情境的高度契合,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l学习痛点分析:学生研习了不少的理论性知识,但对现实政策实证检验能力十分欠缺,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割裂,因而需要了解和分析学生当前学习阶段面临的知识学习、学术素养、人生发展和实践能力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痛点。
l树人需求分析:大三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但仍缺乏与时代发展和国家事业的有机结合,导致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的疏离。因此,需要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和要求,从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四个方面挖掘课程知识与思政要求的结合点,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公共政策分析人才贡献力量。
步骤二:确定学习目标
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定义课程的学习目标,以确保达到立德树人的使命。这些目标包括:
l价值塑造目标:以文化浸润和理论学习为途径,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体制以及当代中国治理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唤醒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l知识传授目标:以西方政策分析理论为牵引,探寻中国政策发展之本源,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的制度优越性,帮助学生掌握经典政策分析模型,了解中国特色政策分析模型,增强学生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的能力,助力中国特色政策话语和知识体系建构。
l能力培养目标:以案例分析和实证操作为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证操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实证能力,掌握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实证能力,引导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国家战略和公共政策。
步骤三:教学实施与方法
为了上述教育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即“BOPPPS”教学模型,打造师生积极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
l引入(B):通过引入政策分析模型应用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动力;
l目标(O):提前向学生公布本节课的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他们将在课程中学到什么,提升学习效果;
l参与式学习(P):创造互动学习环境,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证操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见解和经验。
l实证操作(P):学生基于讲授的政策分析理论模型,将其运用到实际政策问题中,进行实证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l后评估(P):通过课堂表现、作业、项目和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和思想政治素质。
步骤四:教学反思
课程结束后,对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从教学方法评估、教材和资源评估、学生反馈评估和教学目标达成四个方面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为今后的课程教学提供支撑。
(二)创新点
1.中国特色:现代与传统的有效结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习现代政策分析模型是十分必要的,但本课程更注重中国特色的模型。这意味着学生将不仅仅学习国外经典的政策分析工具和技巧,还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中国治理模式,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分析提供独特的视角。
2.兴趣激发:学习与探索的紧密结合
本节课追求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要通过案例分析、实证操作、项目作业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