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相关的建筑术语。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提高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理解,学会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文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等,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等抽象概念,把握中国建筑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建筑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中国建筑的相关知识,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内容有清晰的了解。
2.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中国建筑的风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视频,如故宫、苏州园林、赵州桥等,让学生欣赏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
2.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后,你对中国建筑有什么印象?你能说出一些你熟悉的中国建筑及其特点吗?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古建筑研究与保护专家,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原载于1954年1月《建筑学报》创刊号,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需要大量的建筑人才。梁思成先生撰写此文,旨在向读者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圈点勾画出文中表明中国建筑特征的关键词句。
2.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中国建筑的特征写了哪些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归纳,明确文章结构:
-文章开篇提出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说明。
-接着作者从九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2-10段):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包括立体构成、平面布局、结构方法、斗拱、举折和举架等方面。
-第二个层次(第11-13段):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包括木材结构、承重结构和屋顶结构等。
-第三个层次(第14-17段):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包括色彩装饰、构件装饰和图案装饰等。
-最后,作者总结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强调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四)研读文本,分析特征(20分钟)
1.研读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第2-10段)
-提问: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有哪些?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些特征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立体构成:单个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秩序井然。
-结构方法:主要采用框架式结构,用木材做立柱和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