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及结构安全的控制技术.doc
文件大小:265.84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3-12
总字数:约1.17万字
文档摘要

PAGEI

目录

TOC\o1-3\h\z\u1工程概述 1

1.1工程简介 1

1.2工程地质及水文 1

1.2.1工程地质状况 1

1.2.2水文地质 3

2基桩施工 3

2.1施工工艺流程 3

2.2主要控制点 4

2.3场地处理 5

2.3.1筑岛平台 5

2.3.2钢结构平台 7

2.4钢护筒 8

2.4.1常规细节控制 8

2.4.2合理的钢护筒长度及厚度的确定 10

2.5基桩成孔过程控制 11

2.5.1常规细节控制 11

2.5.2合理的成孔方法的确定 13

PAGE5

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及结构安全的控制技术

1工程概述

1.1工程简介

广深沿江高速公路起于广州,终于深圳,向南接香港,是全国高速公路网的组成部分。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深圳段)第Ⅰ标段路线起于深圳、东莞交界的东宝河入海口处,终于福永互通设计终点,起讫点桩号为K57+587.052~K66+103,主线路线总长为8.516Km。包括东宝河大桥深圳段、田园特大桥、保税区特大桥、福永互通,本工程钻孔灌注桩直径在1.2m~2.5m之间,均为嵌岩桩。

田园特大桥至福永互通施工环境分为三种:蚝田区、水域和陆域。

蚝田区(K57+868~K65+000)主要为养殖鱼塘,水深1m左右,其间分布有多条泄洪和排污用的河涌。蚝田区钻孔灌注桩采用筑岛平台施工,筑岛材料采用粘性土或砂性土,通过自卸车运输至墩位,推土机分层平整筑岛面,压路机分层压实。河涌内钻孔灌注桩采用钢结构平台施工。

河涌处与虾山涌水域(K65+000~K65+500和K65+700~K66+103)基桩采用钢结构平台施工,钢平台与栈桥连接。

陆域(K65+500~K65+700)地质条件较好,无需任何处理,直接进行钻孔施工。

此处以本项目蚝田区基桩施工为例,剖析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质量及结构安全的控制技术。

1.2工程地质及水文

1.2.1工程地质状况

根据地勘成果显示,本标段沿线分布的各地层工程地质特征按自上而下的沉积顺序依次描述如下:

1层:人工填土层(Qml):系近期人工堆填物,在沙井段有一座垃圾填埋场,堆填有生活垃圾;其它地段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堆积时间约为5~10年,一般呈松散状态,土性不均匀,性质较差。此层分布于沙井一带,陆域大部分钻孔均遇见,厚度介于0.9~9.7m,平均厚度为3.23m。

2层:第四系全新统海相淤泥及粗砂沉积层(Q4m):系第四纪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新地层,属浅海海湾成因,在河口地段为内叠河床沉积物,按沉积环境分为海湾相和海滩相两种沉积类型,具有上细下粗的沉积韵律。

2-1层:海湾淤泥,深灰~灰黑色,含有机质,偶见贝壳类生物碎屑,有腥臭味,饱和,表层呈流动状态,下部流塑状态,层厚介于0.4~16.6m,平均厚度5.23m。

2-2层:海滩淤泥,深灰~灰黑色,含有机质,偶见贝壳类生物碎屑,有腥臭味,局部夹粗砂透镜体,呈饱和、流塑状态,层厚介于0.8~16.7m,平均厚度6.31m。

2-3层:粗砂,深灰、褐灰色,为石英质,含少量有机质及粘性土,混贝壳类生物碎屑,分选性较好,呈饱和、松散状态。此层仅在局部地段出现,多呈透镜体分布,一般在邻近河口地段比较厚,厚度介于0.8~11.5m,平均厚度2.7m。

3层:第四系上更新统亚粘土或粗砾砂砂冲、洪积层(Q3al+pl),系第四纪晚更新及以前沉积的老地层,由亚粘土构成,不同地段亚粘土的野外状态和砂土的颗粒级配略有差异,在局部地段,粘砾砂中夹有淤泥质亚粘土透镜体,其分选性和成层性一般比较好。

3-1层:亚粘土,红褐、黄褐色,杂灰白色或浅黄色斑纹,少部分为粘土,具有网纹状结构,底部渐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沿线分布较普遍,层厚介于0.6~12.7m,平均厚度4.64m。

3-2层:粗砾砂,红褐、黄褐、灰白等色,砂成分为石英质,呈饱和、稍密~中密状态,沿线分布较普遍,层厚介于0.3~14.6m,平均厚度4.39m。

3-3层:淤泥质亚粘土,多呈透镜状分布于粗砾砂层之下,深灰色,少部分为淤泥质粘土,含有机质,稍有腥臭味,不均与的含少量细砂,很湿~饱和,一般软塑,局部呈软塑~流塑状态。此层仅在部分出现,层厚介于0.8~10.2m,平均厚度3.28m。

4层:第四系残积亚粘土,其形成时代较早,主要由混合花岗岩、花岗岩或其它岩脉风化残积而成,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土及此生二氧化硅,属砂质粘性土及砾质粘性土。红褐、黄褐、灰褐等色,湿~稍湿,呈硬塑状态。

5层:燕山晚期花岗岩(r53-1),归属于燕山四期,主要分布于宝安西乡~月亮湾互通一带,本标段基本缺失。

6层: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Mr3),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