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也叫皮带输送机或胶带输送机,具有环境适应性强、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优点,可以实现长距离、大重量输送,在水泥企业内广泛应用于石灰石、原煤、熟料、混合材和水泥成品输送等各生产环节。根据2022年政府公开的国内制造业136起事故调查报告特征分析,机械伤害事故主要集中在建材、机械设备、金属加工等行业,其中涉及带式输送机的事故有8起,约占5.88%。通过对2008~2022年水泥行业公开的482起生产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有55起机械伤害事故,与带式输送机相关的有28起,占事故总起数的5.81%,占机械伤害事故的50.91%。这些数据说明,带式输送机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和事故发生概率。我们对62家水泥企业进行调研,1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约有带式输送机45条,2条水泥熟料生产线约有带式输送机68条,本文通过对带式输送机安全事故统计分析,提出相关的安全预防措施及解决途径。
1、带式输送机安全风险分析
带式输送机安全的根本内涵是输送机在正常使用时间内可以保证其功能的准确正常实现,始终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不会因为设备异常状况或人违规操作而给操作人员带来人身安全上的威胁。
我们对收集的28起带式输送机的事故进行分析,事故类型见图1,其中因带式输送机清理积料、清理下料口导致的事故18起,占带式输送机事故总数的64.29%;工亡人数见图2,作业人员主动接触或进入危险区域导致伤亡的有22起,因他人操作失误导致作业人员伤亡的有6起,共导致25人死亡,2人受伤。
图2带式输送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占比图
根据上述分析,导致带式输送机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为清理积料和清理下料口作业。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3]。实际生产也一再表明,许多事故的发生,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从以事故处置为主的被动反应模式向以风险预防为主的主动管控模式转变,是一种更经济、更安全、更有效的应急管理策略。
因此,要全面分析带式输送机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就必须根据带式输送机的机械结构、运行原理、检修维护等特点,从人、物、环、管四个要素进行综合论证,只有厘清相互交织的风险逻辑,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最终实现带式输送机的本质安全管理。
1.1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是人为地使系统发生故障或发生性能不良事件,是违背设计和操作规程的错误行为。带式输送机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体现在员工不安全状态、日常巡检维护及检维修作业三个方面,主要风险如图3所示。
图3人的不安全行为风险分析图
由图3和图1可见,在28起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共有35项,其中“员工不安全状态”因素出现3次,“检维修作业”因素出现14次,“日常巡检”因素出现18次。由于操作人员未采取能量隔离措施和未停机状态下作业等行为导致的事故,是带式输送机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说明作业人员对带式输送机风险辨识不充分,未能掌握带式输送机的能量隔离与安全管控措施要求,对可能导致的后果没有充分的认知。事故也反映出,管理人员对作业人员行为的风险管控不足,缺乏有效的培训、监督和考核手段。
1.2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条件,是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包括机械设备等物质或环境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也称为物的不安全条件。带式输送机事故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主要体现在安全防护不全和安全应急装置失效两个方面,主要风险如图4所示。
图4物的不安全状态风险分析图
由图4和图1可见,在28起事故中,物的不安全状态因素共有17项,其中“安全应急装置失效”因素出现4次,“安全防护不全”因素出现13次。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对带式输送机固有风险分析不足,不能够合理、有效地设置防护网、防护罩、拉绳开关、急停开关等安全防护和应急装置,或对其齐全、有效性的隐患排查工作不充分,导致了安全防护和应急装置的缺失或失效。
通过对带式输送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分析发现,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和带式输送机的不安全状态交叉、叠加是发生事故的最根本原因,符合轨迹交叉理论。
1.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指会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危害的物品和工作环境,是引发事故的外因。带式输送机事故中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体现在巡检通道缺陷、皮带滚筒黏料、皮带下料溜槽堵塞和无组织排放管控不到位四个方面,主要风险如图5所示。
图5环境的不安全因素风险分析图
由图5和图1可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间接原因。在上述28起事故中,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因素共有18项,其中“皮带滚筒黏料”和“皮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