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我的幼儿园(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我的幼儿园》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感受数与量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学校生活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在数学学习方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部分学生对数字有一定的认识,但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相对较弱。在知识层次上,学生对于10以内的数字和简单的加减法有一定的掌握,但对更大范围的数字和复杂的数学运算还比较陌生。
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和体验数学概念。然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具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素质方面,一年级学生的自律性和专注力正在逐步形成,但仍有待提高。他们对于数学学习充满兴趣,但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力不集中。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也有待加强,尤其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行为习惯方面,一年级学生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学习惰性。在课堂上,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认真听讲、注意力分散等现象,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教具如数字卡片、计数棒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字和数量关系。
2.运用游戏化教学,设计“数数接力”、“找数字”等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故事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5.设置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幼儿园的一天”为主题,通过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快乐时光,引导学生回忆起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幼儿园的怀念和兴趣。
-展示幼儿园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幼儿园的环境和活动。
-提问:“你们在幼儿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包括班级、老师、同学、活动等。
-引导学生认识幼儿园的标志性物品,如国旗、时钟、图书角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幼儿园的认知。
-讲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让学生了解幼儿园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如上课、游戏、吃饭等,加深对幼儿园生活的理解。
3.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幼儿园生活小调查”活动,让学生回家后询问家长,了解自己所在幼儿园的情况,并将调查结果带回课堂分享。
-进行“我是幼儿园小能手”竞赛,让学生展示自己在幼儿园学到的技能,如唱歌、跳舞、画画等。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在幼儿园努力学习和成长。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幼儿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幼儿园快乐地生活。
-提问:“你们觉得在幼儿园生活有哪些好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希望大家珍惜在幼儿园的时光。
5.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自己在幼儿园的所见所闻,增进亲子关系。
-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记录下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教师提醒学生,下周将进行幼儿园生活分享会,希望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感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字与量的关系,增强了对10以内数字的识别和运用能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购物、计数等场景中,能够迅速准确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空间观念提升: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教具,对幼儿园的环境布局有了初步的空间感知能力。他们能够识别并描述幼儿园内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3.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找出规律,并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这种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4.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