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计划
在2024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详细工作计划。
一、教学常规管理
加强教学常规检查,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批改检查。教案要体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教学过程完整,尤其要注重活动设计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以及教学反思的深度与针对性。作业设计要多样化,除书面作业外,增加实践作业、探究作业等,如开展社会调查、制作手抄报、进行角色扮演等。每次作业批改要有详细的批改记录和针对性的评语,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
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杜绝随意增减课时、挪用课程的现象。教师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准时上下课,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二、教师专业成长
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每学期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至少2次专题讲座,内容涵盖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方法创新、核心素养培养等方面。积极选派教师外出参加省级、市级的教学研讨会和观摩活动,回来后要进行校内二次培训,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教学基本功竞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设计比赛、课堂教学比武和教学案例评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分享会,每月一次,让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对于立项的课题,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时间保障。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反思,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撰写一篇教学论文,并鼓励向教育类刊物投稿。
三、教学研究活动
每周组织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备课前主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情,撰写详细的备课稿。备课过程中,全体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优质的教学设计。
每学期开展至少4次教研活动,活动形式包括教学观摩、课例研讨、专题讲座等。在教学观摩活动中,教师要认真听课,并做好记录。课后组织评课活动,评课要从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方法运用、学生参与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教师开发和收集优质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练习题等。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
四、学生品德教育活动
结合重要节日、纪念日和时事热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在植树节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在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至少安排2次。活动内容包括社区服务、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每个班级要制定具有特色的班级公约和班级口号,布置富有教育意义的班级文化墙。开展优秀班级评选活动,激励班级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教学评价改革
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习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活动情况等,学习结果评价包括期末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时反馈评价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改革考试评价方式,除传统的笔试外,增加口试、实践操作等评价方式。口试可以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操作可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等级制评价方式,淡化分数竞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学生品德行为的评价,建立学生品德行为档案。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表现。对于品德表现优秀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六、家校合作
每学期召开至少2次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会,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家长委员会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反馈家长的需求和意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每学期举办23次家长培训讲座,内容包括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技巧、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通过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