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写作——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实现知识的输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再通过写作将其输出。从这里可以看出,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是知识内化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输出的过程,两者紧密相连,互为一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寻找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契合点,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读写相长,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概述
(一)“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语文新课标对阅读、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建更加高效的教学课堂,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会感悟生活、感悟人生。”“读写一体化”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在结合语文新课标要求、学习借鉴传统语文教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创新型的阅读、写作教法。从本质上来讲,“读写一体化”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存储信息需要利用理解能力来完成,这就需要将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信息加工就是对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以及输出的过程,而写作就是信息输出的重要手段。因此,“读写一体化”实际上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读”和“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体系。
(二)“读写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1.以“读”学“写”
首先,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对文章大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文章的具体写法,这会给学生以后的文章写作提供写作手法和技巧借鉴。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大量文本,拓展学生的语言储备,强化他们的基本功。最后,通过阅读教学,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为他们以后的写作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情感素材等。
2.以“写”促“读”
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来讲,写作可以说是对阅读成果的实际运用,因此可以转化为写作的阅读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写作的本质就是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可以在写作时将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方法加以实践运用,长此以往,便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套写作方法。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写”可以让学生对语言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读”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表达方式、写作技巧有更全面的了解。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读”和“写”在内容上是密切相关的,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的现状
(一)读写教学分离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刻,认不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它们视为语文教学中互不相干的两部分。因此,教师很少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同时也很少在写作教学中穿插阅读知识。这就相当于将原本紧密相连的两部分人为割裂开来,难以发挥它们的综合效用。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技能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认识不深刻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是以教师对该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为前提的。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缺乏深刻的认识,仍旧沿袭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重阅读、轻写作。一方面,他们过于重视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另一方面,虽然有些教师也重视写作教学,但由于阅读教学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导致写作教学时间受到挤压。正是由于对“读写一体化”教学理解得不够深刻,使得教师难以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
(三)方法不科学
“读写一体化”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它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对“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掌握得不够牢固,课堂组织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试着采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但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正是由于教学方法不科学,导致课堂上看似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在相互穿插,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融合效果并不理想。
(四)评价不全面
教学评价是“读写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学生发展方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现在的小学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多样化的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就很难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无法得到相应的提高。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中,评价方法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仍旧坚持以成绩评价为主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个体差异性考虑不足;二是评价主体依然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发挥评价的真正价值。
三、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