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文章探究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供参考。
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1、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学习积极性高。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熟练运用学习技巧,从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多个学习阶段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个人特点和学习风格,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通过持续的自主学习实践,学生能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课中独立思考、课后自主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分析和探究的空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适当减少教学干预,将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主动探索知识,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
4、助力学生终身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具有高学历,而是更加重视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从而为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借助情境创设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1.创设生活情境。语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文的根基深植于生活之中,同时服务于生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教师应积极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紧密贴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深入挖掘相关素材,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松鼠》一文时,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关注课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挖掘生活素材,创设相关情境,以活跃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对松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松鼠的视频,利用直观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打好基础。教师还可以提出“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阅读全文,比较视频中的松鼠与文章中介绍的松鼠是否一样”“文章中描写的松鼠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教师可以在教授完基础内容之后,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松鼠的相关资料,如松鼠的分布范围、松鼠的种类及其特征等。
2.创设音乐情境。创设音乐情境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式,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感悟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细致分析教材内容,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为例,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之情。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以基于课文主题,为学生播放一段爱国主题的音乐视频,营造爱国教育氛围。在正式讲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为什么要立志?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问题,以启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振兴奉献自我的决心与意志。
(二)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1.补充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背景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大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补充和完善文本背景知识。通过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所学内容,学生能够逐步提高文本理解能力,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自主补充背景资料,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等渠道自主搜集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了解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探究当时唐朝的社会状况,分析作者为何在听闻“收河南河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