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生的习作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内容较为空洞、选材缺乏创意、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书写质量不高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与“教”和“学”都有关。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优化习作指导,强化巩固积累,注重习作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文紧密结合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生语文习作水平提升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学生的写作与口语整合为“表达与交流”,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应当以发展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重视、优化写作教学,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小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一)词不达意,语句不通
作文的写作要求“文从字顺”,即作者所写的文章、文字应当通顺而流畅,合乎逻辑,用词恰当妥帖,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图。然而,部分学生的习作存在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的问题。
第一,词不达意。所谓词不达意,就是作者所用的词句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在部分农村地区,受地理位置、文化氛围、教育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具有局限性。同时,这部分学生阅读量、词汇量积累不足,使得他们在语文写作过程中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从而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第二,语句不通。笔者通过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语句不通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因缺乏逻辑思考而使得文章写作逻辑较为混乱。
(二)内容较为空洞,选材缺乏创意
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要“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笔者通过对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学生的习作存在内容空洞、选材缺乏创意的问题。
第一,内容较为空洞。内容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而情感是习作的“生命线”,具体的内容是作者表达情感的关键。因此,强化内容的具体性,有助于提高习作的质量。部分学生由于阅历不足、视野局限,其书面表达的内容较为空洞,语言的说服力、感染力不强,影响了习作质量的提升。第二,选材缺乏创意。关于习作的选材,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了建议,如事例典型、内容真实具体和与时俱进等,但是部分学生习作的选材较为陈旧,缺乏创意。例如,写有关“亲情”的作文时,部分学生对亲情的描绘没有建立在真实事例的基础之上,习作选材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书写质量不高
第一,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标点符号是作文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作者明确句子结构、表达语气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够提高阅读的流畅性。但是部分学生的习作存在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喜欢只使用逗号,部分学生的问号、感叹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等。这样不仅影响了习作的整体质量,而且容易引起歧义,影响读者流畅阅读。第二,书写质量不高。部分学生在习作中存在书写字迹潦草、错字和别字较多、书写格式不规范等问题,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生习作问题成因分析
(一)“教”的因素
第一,习作教学模式化。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存在模式化的问题,无论是针对哪一种文体的习作指导,他们都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展开教学,使得学生所学习的习作方式较为僵硬、不够灵活,在思路和方法上有欠缺,影响了习作水平的提升。第二,疏于开展实践活动。在学生习作过程中,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有助于让学生的习作内容具体化、真实化。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不仅疏于开展实践活动,更疏于引导学生基于实践和体验进行习作,使得学生的习作内容和情感较为空洞。
(二)“学”的因素
第一,对习作存在畏难情绪。部分学生接到习作任务时,不知如何下笔,感觉无物可写或无话可说,或者即便有话可说,却不知从何说起,这使得他们对习作存在畏难和抗拒情绪。第二,缺乏记录生活的意识和习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仅有少部分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其他学生缺乏主动记录生活的意识和习惯,平时也就少了许多习作训练的机会。
三、新课标背景下提升小学生习作水平的策略
(一)立足课堂,强化指导
读写结合。读写结合即阅读与写作的有机整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此,教师在日常语篇阅读指导中,应当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优秀语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强化相关方法和技巧的迁移应用,为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这种建立在深入语篇阅读基础之上的写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习得写作方法,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高写作的质量。
活动体验。部分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存在言之无物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缺乏真实的实践和体验。因此,在指导学生习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做中学”的理念,为学生创造活动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写出真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