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0的认识和加、减法》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6日星期五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的直观感知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通过“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对数字的感性认识,能够识别和数数到10,对简单的数量关系有所理解。然而,他们对数字“0”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数概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的学习能力处于基础阶段,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喜欢通过操作活动来学习,有的则更喜欢听讲和观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学生可能会对“0”的含义感到困惑,不理解“0”在加法和减法中的作用。此外,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初步理解可能会受到运算顺序和进位退位等概念的影响,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0的认识和加、减法”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直观展示“0”在数数和运算中的作用。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等,供学生在操作中认识“0”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练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在操作台上布置好实验器材,确保教学环境整洁、安全。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让学生观看关于“0”的视频,了解“0”的基本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0的认识”,设计问题如“0有什么用?”、“0在数数中怎么用?”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和课堂提问,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0”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0的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小熊找朋友”,引出“0”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0”在加法和减法中的作用,结合实例如“5+0=5”和“5-0=5”。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数一数”和“找朋友”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0”。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0”在数数和运算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0”在加法和减法中的作用。
实践活动法:通过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0”的应用。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0”在加法和减法中的作用,掌握“0”的应用技能。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用0进行加减法练习”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数学起源的纪录片,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0”的加减法技能。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数学历史的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作业和拓展学习,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0”的加减法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0”的认识和理解
2.加、减法运算技能
学生在掌握“0”的认识后,能够将“0”应用于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例如,学生能够进行“5+0”和“5-0”的运算,并得出正确答案。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学生的加、减法运算技能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