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校园中的植物》(说课稿)-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探究校园中的植物》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记录等方式,了解校园中植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和记录能力。课程内容与课本《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核心素养目标
1.观察与探究:培养学生对校园植物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探究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爱植物,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3.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核心内容:识别校园中不同种类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举例解释:通过实地观察,学生需能够区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并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如叶子的形状、颜色,花朵的颜色和形状等。
2.教学难点:
-突出难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调查和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举例解释: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难以准确识别植物种类,或者记录信息时容易出错。难点在于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观察技巧,确保记录的准确性,例如通过比对植物图鉴或邀请专家协助识别。此外,难点还包括如何引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合理分组合作,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校园植物图鉴、放大镜、相机、录音笔
-课程平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平台
-信息化资源:植物识别APP、校园植物数据库
-教学手段:实地考察、小组讨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软件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教师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PPT展示校园植物多样性,视频介绍植物分类方法,文档提供植物观察记录表。
设计预习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如“校园中常见的植物有哪些?”和“如何区分乔木和灌木?”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教师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确保学生参与预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平台资源了解植物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预习资料思考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疑问提交至平台。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资料和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平台资源实现预习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教师以校园内一棵特别的树为例,引出植物多样性主题。
讲解知识点:教师讲解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如叶子的形状、树木的生长周期等。
组织课堂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记录观察结果。
解答疑问:教师针对学生在调查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植物分类的原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调查,记录植物信息。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提出问题,与同伴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植物分类的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地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
提供拓展资源:教师提供相关书籍和网站,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出改进方向。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绘制校园植物分布图。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拓展资源,学习更多关于植物的知识。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心得。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提升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校园植物多样性介绍:提供详细的校园植物种类列表,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以及每种植物的基本特征、生长习性、生态功能等信息。
-植物分类图鉴:收集不同类别的植物图片,如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等,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植物分类。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介绍植物与土壤、气候、水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光合作用、氧气释放等。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药用植物、食品植物、工业原料等,以及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植物文化: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植物的崇拜、象征意义和民间传说,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四君子”文化。
2.拓展建议:
-观察记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