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为主题,结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现象,探究四季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设计思路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观察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归纳,深化理解;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分析、解释地球公转现象。
2.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路径:明确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公转,理解其方向和周期。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重点讲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成因。
-季节变化的周期性:强调季节变化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周期性现象。
2.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与倾斜轴的关系:难点在于理解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以及这一夹角如何导致季节变化。
-地球公转对光照的影响:难点在于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地球不同位置接受太阳光照的强度差异,以及这一差异如何影响气候。
-实际应用中季节变化的判断: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根据已知信息判断某个地方是否处于特定季节,需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介绍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2.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公转的影响。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观点。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使用PPT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增强视觉效果。
2.教学软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3.实物模型:制作地球仪和太阳模型,辅助学生理解公转和季节变化的原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四季变化的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如何观察到四季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太阳东升西落、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为地球公转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轨道特点,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如冬至、夏至等节气,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互动探究:提问学生地球公转对生活的影响,如日照时间、气温变化等,引导学生思考。
3.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深入讲解地球公转与倾斜轴的关系,解释倾斜轴如何导致季节变化。
-举例说明:展示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如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让学生感受季节变化的差异。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规律,分享讨论结果。
4.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讲解地球公转对光照的影响,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举例说明:通过实际案例,如北极圈内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理解光照变化与季节的关系。
-互动探究:让学生模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观察不同季节的太阳高度角差异。
5.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理解。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练习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潜在影响。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并标注关键点。
-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家附近的季节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要求学生下节课分享观察和思考的结果,促进课堂互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介绍地球公转对地球生态系统、气候、生物节律等方面的影响。
-地球倾斜轴的历史研究:探讨地球倾斜轴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球历史演变的作用。
-世界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分析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特点,如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差异。
-地球公转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探讨地球公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冰期、间冰期等。
-地球公转与农业的关系:介绍地球公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作物种植、收割等。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科学馆,实地了解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的科学原理。
-布置学生收集世界各地不同季节的天气数据,分析季节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文献,了解地球倾斜轴的历史变迁和科学研究进展。
-设计实验,模拟地球公转对太阳光照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
-鼓励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如徒步旅行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