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
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历史知识基础,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和成就,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探讨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教育性,旨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对中华古代文明的认识,培养历史思维与文化理解能力。
2.提升学生运用法治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发展脉络,对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有了基础的认识。
-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对一些重要的古代文明成就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古代文明的故事和成就通常表现出浓厚兴趣,喜欢听故事和参与讨论。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教材内容获取信息。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视觉图表来学习,有的则偏好通过互动讨论来理解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和术语感到困惑。
-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可能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辅助。
-部分学生可能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时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来加强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介绍古代文明的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框架。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针对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思考和交流。
-实施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明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明的发展过程。
2.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古代文明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利用教学软件模拟古代文明的发展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互联网资源,引入相关文明背景的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古代文明的精美文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如夏商周时期的重要成就,为学习新的古代文明知识点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重要成就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举例说明:通过介绍古代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具体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明的特点和价值。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文明中的某一特定成就,如长城的建筑意义、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深入理解知识。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填空、连线、问答等方式,动手实践,加深对古代文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帮助和鼓励。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古代文明的重要性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一道关于古代文明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古代文明成就,进行资料搜集和简要介绍。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古代文明,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知识点梳理
1.古代文明的定义与特征
-古代文明是指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形成的具有较高文化、科技、政治、经济水平的文明形态。
-特征包括:城市出现、文字形成、社会分工、法律制度建立等。
2.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文明的萌芽期,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
-奴隶社会中后期:文明的发展期,如古希腊、古罗马等。
-封建社会初期:文明的繁荣期,如唐宋时期的中国。
3.古代文明的重要成就
-政治制度:如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古罗马的共和制度等。
-科学技术: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古埃及的金字塔建筑技术等。
-文化艺术:如古希腊的雕塑、古印度的佛教艺术等。
-法律制度:如汉谟拉比法典、罗马法等。
4.古代文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