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自定主题活动三:制作京剧脸谱面具》(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12课《自定主题活动三:制作京剧脸谱面具》是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浙教版中的一部分。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京剧脸谱的起源、分类、特点,并学习制作京剧脸谱面具的基本技巧。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审美感知与创意表达、实践创新与动手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京剧脸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动手制作脸谱面具,锻炼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①
①京剧脸谱的基本分类和特征,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脸谱及其代表的角色性格。
②脸谱面具的制作技巧,包括色彩搭配、图案绘制和面具制作步骤,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①
①理解京剧脸谱的文化内涵,让学生能够从艺术形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②创意设计与个性化表达,指导学生如何在制作脸谱面具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②脸谱面具的制作过程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观念,使其在实践活动中既能体验到传统工艺的乐趣,又能提高艺术修养。
③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完成制作任务。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彩色卡纸、剪刀、胶水、颜料、画笔、脸谱模板、放大镜、手电筒等。
-课程平台:综合实践活动教室、美术教室。
-信息化资源:京剧脸谱图片库、制作教程视频、在线文化知识库。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示范教学、互动游戏、网络资源查询。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京剧脸谱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脸谱。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学到的京剧知识,如京剧的起源、四大名剧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链接。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京剧脸谱的基本分类(如生、旦、净、末、丑)、特征(如颜色、图案、脸型)及其代表的人物性格。
举例说明:教师展示不同类型脸谱的图片,如关羽的忠勇脸谱、包拯的刚正脸谱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脸谱的特点,并提问:“你们认为这些脸谱的设计有什么含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制作京剧脸谱面具(约40分钟)
学生活动:教师分发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按照步骤制作京剧脸谱面具。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制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制作方法。
个性化创作:鼓励学生在保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创意,绘制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脸谱面具。
4.展示与评价(约15分钟)
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创作思路和脸谱寓意。
互评与自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评价作品创意、制作技巧和脸谱特征。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和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京剧脸谱的文化价值,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京剧脸谱的资料,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7.拓展延伸(约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京剧脸谱在现代社会有哪些应用?鼓励学生思考并探讨。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8.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制作过程,强调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9.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识别和描述京剧脸谱的基本分类,如生、旦、净、末、丑,并理解其代表的人物性格特点。他们能够掌握脸谱的色彩搭配和图案绘制技巧,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京剧脸谱面具。
2.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
学生通过学习京剧脸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认识到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3.审美感知与创意表达:
学生在制作脸谱面具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审美感知能力,还能够发挥自己的创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4.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的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