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上学路上(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4上学路上》紧密结合一年级学生生活实际,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走的良好习惯。设计思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到自觉遵守,实现知行合一。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防范的法治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交通安全标志,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知识,形成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走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一年级学生对交通安全的基础知识了解有限,可能仅限于家长或社会环境中的简单灌输,如“红灯停,绿灯行”等基本规则,但对于交通标志的含义、安全过马路的方法等缺乏系统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于通过游戏、故事和互动活动来学习,以动手操作和直观体验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复杂交通规则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区分不同交通标志的含义时。此外,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遵守交通规则时可能存在自觉性和持久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反复强调和实践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特别是第4课《上学路上》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交通安全标志图片、交通安全教育视频、互动图表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安全知识角,摆放交通安全标志模型,并划分小组讨论区,以便于学生互动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每天上学路上都看到哪些交通标志?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展示一些关于交通安全标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交通安全知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交通安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交通安全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交通标志、交通信号灯、行人规则等。
详细介绍交通标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标志的含义。
3.交通安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交通安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交通安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交通安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正确使用自行车”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交通安全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强调交通安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安全情况,思考如何改进,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7.课堂延伸活动
目标:巩固学生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交通安全游戏,如模拟过马路、正确使用自行车等。
8.课后反思
目标: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过程:
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