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减”出来的发明》(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围绕六年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减”出来的发明》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结合人教版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应用原理;
②掌握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减法”发明的案例,并分析其创新点;
③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发明设计,体现减法思维。
2.教学难点,
①如何引导学生将抽象的“减法”概念与具体发明实例相结合;
②帮助学生理解减法在发明中的作用,并激发其对创新发明的兴趣;
③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共同完成发明设计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深化对减法发明概念的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发明家,模拟发明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开展小组合作项目,通过案例研究,让学生分析实际发明案例,培养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发明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有趣的话题——‘减’出来的发明。你们知道,发明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有没有想过,这些发明是如何从简单的‘减法’中诞生的呢?”
2.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发明的理解和想法。
二、新课讲授
1.老师板书课题:“第11课《“减”出来的发明》”,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老师讲解“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应用原理,如简化结构、减少材料、降低成本等。
3.老师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减法发明,如折叠伞、一次性餐具、多功能工具等。
4.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分析这些发明的创新点,并思考它们是如何通过“减法”实现优化的。
三、案例分析
1.老师展示一组减法发明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发明的特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个案例中的减法原理和实际效果。
3.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操作
1.老师发放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简单的减法发明。
2.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发明设计。
3.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发明作品,并说明设计思路和减法原理。
五、课堂小结
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3.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并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
1.查找生活中或历史上的减法发明案例,了解其创新点和实际应用。
2.设计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减法发明,并撰写设计说明书。
3.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共同探讨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意义。
六、知识点梳理
1.发明创造的定义与意义:
-发明创造是指通过创新思维和技术手段,创造出新的产品、工艺或方法。
-发明创造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减法”在发明创造中的应用:
-简化结构:通过减少不必要的部分,使产品更加简洁、美观、实用。
-减少材料:使用更少的材料制作产品,降低成本,减少资源消耗。
-降低成本:通过优化设计,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能源消耗。
-提高效率:通过减少操作步骤,提高产品生产和使用效率。
3.减法发明的案例分析:
-折叠伞:通过折叠结构,减少体积,便于携带。
-一次性餐具:减少餐具清洗环节,提高用餐效率。
-多功能工具:将多个功能集成在一个产品中,减少购买和使用成本。
4.发明创造的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寻找改进空间。
-研究分析:查阅资料,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
-设计创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实践验证:制作原型,进行实验和测试,验证设计效果。
5.发明创造中的团队合作:
-分工合作:根据个人特长,合理分配任务。
-沟通交流:保持团队内部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协调配合:确保团队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6.发明创造中的伦理道德:
-尊重知识产权: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负责任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