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3课时风俗的演变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尊重家乡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了解风俗演变的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升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四年级之前,已经对家乡的一些基本风俗有一定的了解,如节日习俗、传统活动等。他们在语文、历史等课程中也可能接触过与风俗相关的文化知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四年级的学生对家乡文化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们喜欢参与实践活动,通过观察、体验来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了解风俗演变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把握风俗演变的脉络;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有限,难以从多角度分析风俗演变的原因;三是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文化存在误解,需要正确引导和纠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风俗演变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时代的人物,体验风俗变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
3.利用多媒体展示家乡风俗图片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案例,共同探讨风俗演变的内在逻辑。
5.结合家乡实际,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家乡风俗,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家乡的一些特殊习俗?它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展示一些关于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春节的舞龙舞狮、端午节的赛龙舟等,让学生初步感受家乡风俗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家乡风俗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指出风俗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传承风俗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2.家乡风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家乡风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演变过程。
过程:
讲解家乡风俗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如节日、传统活动、饮食习惯等。
详细介绍家乡风俗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风俗的来源和意义。
3.家乡风俗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风俗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家乡风俗案例进行分析,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风俗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家乡风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家乡风俗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家乡的传统节日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家乡风俗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乡风俗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家乡风俗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家乡风俗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家乡风俗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进一步观察和体验家乡风俗。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风俗大观》: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泛的家乡文化背景。
-《家乡的故事》:收集家乡的历史故事和传说,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民俗风情录》:一本关于民俗风情的书籍,涵盖了中国各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间信仰等内容。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调查家乡的某个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等,了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并制作一份节日小报。
-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实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