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第4课《我们的公共生活》第二课时,主要涉及公共场所的秩序与规则、公共设施的使用、公共行为的礼仪等内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公共场所的认知、对公共秩序的感知以及公共行为礼仪的了解有密切联系。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良好的公共生活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和公民素养。通过学习公共场所的秩序与规则,学生能够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遵守公共秩序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公共设施的使用和公共行为的礼仪,学生能够提高公共生活素养,培养良好的公民行为习惯。同时,通过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公共场所规则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遵守公共场所规则对于维护公共秩序和保障个人权益的必要性。
-理解公共设施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学生掌握如何正确使用图书馆、公园等公共设施,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2.教学难点:
-突破公共行为礼仪的内在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公共行为礼仪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在面对多种情境时,如何选择合适的公共行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决策,这是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公共环境的维护,这一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可能难以完全内化。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如公共设施模型、规则卡片等)。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平台,用于展示教学课件和辅助材料。
-信息化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库,包括公共秩序相关的视频、图片和案例资料。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观察、互动问答等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公共生活秩序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遵守的公共秩序?为什么这些规则对我们很重要?”
展示一些关于公共秩序破坏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公共秩序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公共生活秩序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公共生活秩序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公共生活秩序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公共生活秩序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公共生活秩序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公共生活秩序案例进行分析,如公共场所喧哗、交通拥堵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公共生活秩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公共生活秩序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公共生活秩序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文明排队”、“如何安全过马路”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公共生活秩序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公共生活秩序。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社区或学校中存在的公共秩序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下次课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促进全班共同进步。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公共生活秩序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