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可爱的动物(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优质教学说课稿+说课稿(统编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主要围绕动物的特点、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保护动物等内容展开。这些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动物的观察和认识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爱护动物的良好习惯。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动物的特点,学生能够增强对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感。同时,通过观察和欣赏动物,学生能够提升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此外,通过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将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一年级下册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够说出一些常见的动物名称,对动物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然而,这些知识多来源于日常生活观察,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动物充满喜爱,这为学习《可爱的动物》提供了良好的兴趣基础。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和模仿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能够较快地获取信息。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直观、形象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实物、图片、故事等来理解抽象的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在注意力集中、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困难。在学习动物特点时,他们可能难以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规律。此外,学生在讨论动物与人类关系时,可能对人类行为对动物的影响产生困惑,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课程平台: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信息化资源:动物图片库、动物视频片段、相关教育软件
-教学手段:实物动物模型、动物图片卡片、互动游戏、故事讲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视频中的动物特点。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喜欢哪些动物?为什么?”
3.用时:5分钟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动物的特点,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重点: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3.教学内容:
a.讲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外形特点。
b.讲解动物的生活习性:通过故事或视频,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栖息地等。
c.讲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强调人类应尊重和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4.教学方法:图片展示、故事讲述、小组讨论
5.用时:20分钟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内容:通过完成动物图片配对、动物习性连线等游戏,巩固学生对动物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2.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游戏互动
3.用时:10分钟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护动物。
2.教学方法:提问、小组讨论
3.用时:5分钟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课堂内容,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教学方法:提问、小组讨论、教师点评
5.用时:5分钟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
2.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3.用时:5分钟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特点和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宠物或附近的动物,记录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下节课分享。
3.教学方法:总结、作业布置
4.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如大小、颜色、体型等。
-学生能够说出几种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如食性、栖息地、繁殖方式等。
-学生能够通过图片和视频识别出不同种类的动物。
2.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动物产生更大的兴趣,愿意主动了解和关注动物。
-学生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意识到人类行为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如不虐待动物、减少浪费等。
3.能力与习惯:
-学生在观察、描述动物的过程中,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