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因数与倍数》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基本概念,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因数与倍数的内在联系,培养数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发展数学抽象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增强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识别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应用因数与倍数解决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打折后的价格。
2.教学难点
-找出数的所有因数:对于较大或质数,找出所有因数可能较为复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如分解质因数。
-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性质: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性质,如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但因数是有限的。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因数与倍数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与问题情境相结合,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3.实验法: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因数与倍数的具体例子,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数学软件进行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互动游戏: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因数与倍数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是2的倍数?”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回答。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自然数”和“整除”等概念,为引入因数与倍数做准备。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首先,讲解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强调因数是能整除一个数的数,倍数是一个数的整数倍。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具体的例子,如6的因数有1、2、3、6,6的倍数有6、12、18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找出给定数字的因数和倍数,并分享他们的发现。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配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找出给定数字的因数和倍数,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数学中的应用。
-反馈: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收集他们的反馈,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作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包括找出数字的因数和倍数,以及应用因数与倍数的实际问题。
-要求: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鼓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因数和倍数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如何找到一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展示,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鼓励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强调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7.课堂延伸(约5分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因数与倍数在日常生活和科学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工程设计等。
-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因数与倍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看法,并讨论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学习中。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区分因数和倍数的定义。
-学生能够识别和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和倍数,包括质数和合数的因数与倍数。
-学生能够运用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计算折扣、分配物品等。
2.能力提升
-学生在数学抽象能力方面得到提升,能够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学生在逻辑推理能力方面得到加强,能够通过因数与倍数的性质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
-学生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能够将因数与倍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3.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学生对因数与倍数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学习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