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护绿队:2考察小区绿化情况》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小护绿队:2考察小区绿化情况》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上册,全体学生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20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环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践行生态文明的意识。
4.提高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观察方法和记录技能,对于植物和环境的初步认识已有一定基础。
2.六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社区环境有一定的关注,学习兴趣较高。他们在团队协作和表达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但部分学生可能在沟通技巧和表达方式上有所欠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小区绿化情况的全面了解不够,可能缺乏实地考察的经验;在记录和整理信息时,可能存在逻辑性和条理性不足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团队合作中遇到沟通不畅或角色定位不清的挑战。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小小护绿队:2考察小区绿化情况》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小区绿化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用于展示不同绿化植物和生态环境。
3.实验器材:准备记录本、笔、量角器等工具,用于实地测量和记录。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白板和标记笔,便于学生展示和讨论考察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小区绿化情况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居住的小区有哪些植物?它们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展示一些小区内常见的植物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区绿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简短介绍小区绿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区美观的影响,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小区绿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小区绿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小区绿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目的和组成部分。
详细介绍小区绿化的组成部分,如植物种类、绿化带布局、灌溉系统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小区绿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小区绿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小区绿化成功的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包括植物选择、养护管理等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小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借鉴这些经验改善小区绿化。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小区绿化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植物病虫害防治、绿化带维护等。
小组内讨论问题的原因、可能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小区绿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区绿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小区绿化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强调小区绿化对提升居住环境、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关注和参与小区绿化活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小区内的一种植物,了解其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下节课分享观察结果。
学生学习效果
1.观察能力提升:学生在考察小区绿化情况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环境条件以及绿化布局,这对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具有积极意义。
2.环境保护意识增强:通过了解小区绿化的重要性,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为将来参与更多的环保活动奠定了基础。
3.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环节,学生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实际操作了记录工具,如量角器、记录本等,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5.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小区绿化案例,学生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对于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6.知识掌握程度加深:学生对小区绿化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7.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