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让我自己来整理》第二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让我自己来整理》第二课时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学会独立整理个人物品。
2.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
3.增强学生责任感,学会承担个人责任,维护环境整洁。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对新事物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方面,学生对整理和分类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具体操作能力尚需培养。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增强,但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正在形成,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问题。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物品摆放杂乱无章、不懂得爱护个人物品的现象。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自主整理的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最后,针对学生责任感不强的问题,教师需在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整理个人物品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整理过程中学习整理技巧。
2.教学方法:实施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整理物品的乐趣和责任感。
3.教学方法:运用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整理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整理步骤,直观展示整理前后的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3.教学手段:结合实物教学,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整理的实际效果。
4.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软件,如互动白板,进行互动教学,提高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整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整理的重要性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杂乱无章的房间和整洁有序的房间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整理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整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整理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整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整理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整理的组成部分或方法,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三、整理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整理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整理案例进行分析,如家庭整理、学习整理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整理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整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整理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高效整理书包”、“如何管理个人时间”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五、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整理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六、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整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整理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整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整理。
七、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尝试整理自己的房间或学习用品,并记录整理前后的变化和感受。
要求学生下节课分享自己的整理心得,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家庭整理游戏:可以设计一系列家庭整理游戏,如“找找看”、“分类大比拼”等,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整理技巧。
-整理小窍门视频:收集一些关于整理小窍门的视频,如“如何快速整理书桌”、“如何高效整理衣柜”等,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实用技巧。
-整理工具介绍:介绍一些常用的整理工具,如收纳盒、整理架、标签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工具的用途和选择。
-环保整理理念:介绍环保整理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