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6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第1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为背景,围绕“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这一主题,通过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浪费的危害,学会合理消费,培养节约意识。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注重实际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培养节约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2)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学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3)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浪费的概念和浪费现象的普遍性。
2.掌握合理消费和节约资源的具体方法。
难点:
1.将抽象的浪费概念与实际生活现象相结合。
2.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避免浪费的能力。
解决办法:
1.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浪费现象,激发学生思考。
2.设计实践活动,如家庭或学校浪费调查,让学生亲自参与,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节约经验,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消费者行为,体验不同消费情境下的浪费与节约。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入浪费的概念,阐述浪费的危害,为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打下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浪费现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浪费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浪费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增强视觉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
2.实物展示:引入节约物品或浪费物品的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浪费与节约的对比。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如相关网站、视频等,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组浪费食物、水资源的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浪费意味着什么吗?它们会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造成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消费者权益知识,提问:“我们在消费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浪费的概念,包括食物浪费、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等,强调浪费的危害。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案例,如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让学生了解浪费的具体表现。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浪费,提出节约资源的建议。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家庭或学校浪费调查,记录浪费现象,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4.案例分析(约15分钟)
-展示典型案例,如学校食堂浪费、公共场所水资源浪费等,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如何避免类似浪费。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分析中的关键点,分享讨论成果。
5.角色扮演(约15分钟)
-学生分组扮演消费者、商家、环保志愿者等角色,模拟购物场景,体验浪费与节约的不同后果。
-角色扮演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模拟过程中的表现,讨论如何做到合理消费。
6.小组分享(约10分钟)
-各小组分享调查结果、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的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表现,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7.课堂总结(约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浪费的危害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从自身做起,为环保贡献力量。
8.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份节约资源的宣传海报,内容可以包括节约用水、用电、食物等方面的建议。
-提醒学生下周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宣传海报和节约资源的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共计约1课时。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掌握:
-学生能够理解浪费的概念,包括食物浪费、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等,并能举例说明。
-学生掌握了合理消费和节约资源的基本方法,如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合理规划生活用水用电等。
-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浪费现象,并能够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2.思维与能力培养: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提升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达成共识。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观察生活、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