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发霉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粤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1课发霉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粤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1课发霉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微生物生长。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解释。
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微生物(如霉菌)的生长条件和过程。
②掌握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生长变化的方法。
③通过实验探究微生物生长对食物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微生物生长的微观机制,包括菌落形成和扩散。
②正确操作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③将实验观察结果与科学原理相结合,形成科学的解释。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显微镜、培养皿、无菌棉签、实验记录表、电子秤
-课程平台:班级科学学习平台,用于发布实验步骤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微生物生长动画、微生物生长过程视频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实验操作演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些食物发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食物会发霉吗?”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食物发霉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引入微生物概念:简要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和作用。
2.讲解微生物生长条件:温度、湿度、营养等,结合生活实例讲解。
3.实验操作讲解:展示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生长的实验步骤,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4.观察实验现象:展示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
5.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微生物生长对食物的影响,得出科学结论。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2.实验报告:各小组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论。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微生物生长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微生物生长的条件有哪些?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如何防止食物发霉?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微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和影响。
2.布置作业:观察家中食物,记录微生物生长情况,并撰写观察日记。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各环节用时如下:
-导入环节:5分钟
-讲授新课:20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微生物的多样性:介绍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保存、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与疾病:讲解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包括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实验技术:介绍微生物培养、显微镜观察等基本实验技术。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关于微生物的科普书籍和文章,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组织学生参观微生物实验室或科技馆,亲身体验微生物的实验操作。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项目,如家庭微生物观察实验,记录和分享实验结果。
-开展微生物主题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应用。
-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微生物的生长过程。
-设计跨学科项目,如结合数学和微生物学,计算微生物生长的数学模型。
-邀请微生物学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通过社区服务项目,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参与垃圾分类和土壤修复活动。
-设立微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深入的微生物研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板书设计
①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种类: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特点: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
②微生物生长条件
-温度:适宜温度促进微生物生长
-湿度:湿度适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营养: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