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与融合策略分析
(一)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
众所周知,学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然而,语文课堂才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阵地。所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识,进而对学生进行德育。第一,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层次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语文这门学科是多元化的,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学生的精神方面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要加强教师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层分析,以此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第二,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德育点。现在的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分为多个单元,而每个单元的课文都反映一个共同的主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并对课文进行升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第三,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作为一名教师,不论学识多么渊博,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在教学中仅凭一己之力无法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需要交流与合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相互探讨,以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多参加相关的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的教学技能,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语文教师应以身作则
小学语文教师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角色,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引领者,语文教师需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等方法,将德育渗透到学生思想中,进而使其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语文教师应在教学思想中充分体现德育,在课堂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的内容,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基本的德育意识,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同时,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学内容可以设计成课堂成员共同参与的有趣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描述自己所见到的事物,以优美的语言描述内容,从而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积累充足的经验与基础。在课堂最后,教师要适当将内容升华,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需要大家的保护,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逐渐培养环保意识,进一步提升德育效果。在平时,教师也要尽可能地使用编织袋等环保物品,以自身行为引导学生形成环保观念。
(三)利用朗读渗透德育
提供文本素材让小学生大声朗读,融入德育,这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师的德育观念会影响学生日常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虽然不能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直接把道德理论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它确实可以深化德育意识,这种关注其实更有效,更直接地指向学生的内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含义,教师需进行一定的诵读指导。朗读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声朗读,所获取的阅读体验是一个情感教育的过程,在这个情感教育过程中,将朗读训练与德育内容相结合,可以使学生的情趣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比如,为了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新课标提供了一些优秀的传统经典篇目——《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可找机会、抽时间训练学生去诵读这些经典,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体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成长为一个品德端正的人,从小树立远大的抱负,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四)利用插图观察渗透德育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入手分析,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处于定势思维发展阶段,喜欢具有形象化思维特点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引入图文并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与自主探究的兴趣。插图内容涵盖了大量的故事线索,可在插图观察中寻找到符合特定主题的丰富的德育元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使其在插图观察中充分体会德育的内涵,从而形象化地呈现抽象化的教学内容,以尽快实现德育目标。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教学中,在文本插图中,通过对雷锋叔叔穿着打扮等要素的观察,学生可快速将其与解放军战士、战争年代等背景知识进行整合,回忆并调动以往看过的雷锋叔叔影视片段或学习过的歌曲、阅读过的课外资料等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深入感受雷锋叔叔的勤劳与诚实等良好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欲望。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说雷锋叔叔已经牺牲了,但是他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你能找到他吗?”等问题再次观察插图,并展开积极的想象,让学生意识到雷锋叔叔的精神品质与人物事迹永远与我们在一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随着教学进度的延伸,用多媒体出示各种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与小组讨论中受到更多的触动,帮助学生形成奉献精神,并能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精神力量。
(五)将德育渗透到作业设计中
课后作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