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海滨小城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海滨小城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的能力,感受海滨小城的独特魅力。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景物。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够阅读简单的短文,并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家乡、自然风光的描述性文字。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美景有天然的亲近感。他们的学习兴趣主要集中在故事性、趣味性强的内容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朗读能力、复述能力逐渐增强,但独立写作能力尚需培养。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可能更喜欢动手实践和互动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此外,学生在朗读时可能存在断句不当、情感表达不到位等问题。在写作方面,学生可能面临如何将观察到的美景用文字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来的挑战。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滨小城的魅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海滨小城的风景,增强视觉效果。
2.朗读指导: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3.互动平台:利用教学软件或网络平台,进行课堂互动和作业提交,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海滨小城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海边?你们觉得海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展示一些关于海滨小城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简短介绍海滨小城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XX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海滨小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特点。
过程:
讲解海滨小城的基本概念,包括其主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详细介绍海滨小城的组成部分,如海滩、海岛、渔村、度假村等,使用地图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位置和分布。
XX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海滨小城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海滨小城案例进行分析,如三亚、青岛、厦门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海滨小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旅游、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管理海滨小城。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海滨小城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海滨小城的可持续发展”、“海滨小城的旅游资源开发”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海滨小城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海滨小城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海滨小城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海滨小城在旅游、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海滨小城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海滨小城的摄影作品:收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海滨小城的摄影作品,展示其不同面貌,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当地风俗文化介绍:搜集关于海滨小城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