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端午粽配套说课稿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3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端午粽”为主题,通过朗读、品味、创作等环节,让学生了解端午节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还在形成之中。在这个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对于语文学习,他们已经接触了基本的拼音和简单的汉字,但对汉字的书写和阅读理解能力还处于初步阶段。
在能力方面,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直观感受能力,他们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来理解故事内容。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需要逻辑推理和深入理解的内容,他们可能难以把握。
从素质角度来看,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这有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但在行为习惯上,他们可能还不太懂得如何集中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需要教师耐心引导。
对于本节课《端午粽》,由于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年级学生可能对端午节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粽子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习俗等细节,他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和互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以及端午节的习俗,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内容。
2.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端午节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3.实施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端午节的传统游戏,如赛龙舟,加深对文化习俗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端午粽的相关知识,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端午节相关的图片,如粽子、龙舟、艾草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是什么吗?它们与哪个节日有关?”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都与端午节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特别是关于端午粽的故事。”
2.讲授新知(20分钟)
a.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b.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端午粽》故事,教师分段朗读,并适时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c.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了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包裹、捆绑等步骤。
d.教师展示粽子的不同种类和口味,引导学生观察和品尝,感受端午粽的多样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粽子,共同讨论并制作一份简单的粽子介绍,包括粽子的名称、特点、制作方法等。
b.课堂展示: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粽子,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补充信息。
c.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端午节和粽子的相关知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重要性。
5.作业布置(5分钟)
a.学生回家后,与家人一起制作粽子,并记录制作过程。
b.完成一份关于端午节的调查报告,包括端午节的习俗、粽子文化等。
c.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和调查成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记忆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了解粽子的种类、制作方法以及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游戏。他们能够识别和描述粽子、龙舟等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符号,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能力提升: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他们在制作粽子的介绍中,锻炼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素质培养:
学生在学习端午节文化的同时,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怀和文化自信。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愿意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互相帮助,也体现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习惯养成: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课堂上学会了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倾听他人意见,以及如何在小组中分工合作。这些习惯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5.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端午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