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课《浣溪沙》是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品析、感悟,旨在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设计思路为:首先,通过诵读感知诗词意境;其次,通过品析理解词人情感;最后,通过拓展延伸提升文化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浣溪沙》旨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诗词的语言魅力,提升古诗词诵读能力;理解词人情感,培养审美情趣;了解词作背景,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在语言运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得到提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的“新词”和“旧亭台”所蕴含的对比意味,体会词人的怀旧之情。
-感悟诗词意境:通过朗读和品味,让学生感受“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营造的凄美意境,理解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教学难点:
-词人情感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孤独与寂寞,体会词人内心的无奈和哀愁。
-古代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探讨词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元素,如“亭台”、“燕归来”等,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感知能力。
-诵读技巧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如如何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达情感,如何通过停顿和语气来强调重点等。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音响设备、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电子教材平台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诵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诗词背景介绍视频
-教学手段:PPT课件、实物教具(如扇子、亭台模型等)、板书工具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浣溪沙》的朗读音频和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预习词作,并完成简单的问题,如“词中的‘一曲新词’和‘旧亭台’给你什么感受?”
设计预习问题:设计问题如“词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班级微信群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预习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听朗读音频,阅读背景资料,初步理解词意。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列表提交至在线平台。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感知词作情感,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以“古人的情感表达”为题,展示几首不同诗人的词作,引导学生思考情感与景物的关系。
讲解知识点:讲解《浣溪沙》的创作背景和词人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情感内涵。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情感匹配”游戏,让学生根据词句表达的情感选择相应的景物或事件。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体验词的情感表达。
提问与讨论: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情感表达,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创作一首小诗,尝试模仿《浣溪沙》的情感表达。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古诗词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提供个性化反馈。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按照要求创作小诗,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诗词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创作和拓展学习进行反思,总结经验。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巩固学生对古诗词情感表达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并通过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这首词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而著称。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词以及晏殊的词风,以下是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
(1)晏殊生平及词作背景:介绍晏殊的生平经历、政治地位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创作背景。
(2)宋代词的发展:探讨宋代词的发展历程,分析宋代词的特点,如题材广泛、情感真挚等。
(3)古诗词的朗读技巧:介绍古诗词的朗读方法,如平仄、韵律、停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
(4)词作中的意象分析:分析《浣溪沙》中出现的意象,如“一曲新词”、“旧亭台”、“花落去”、“燕归来”等,探讨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5)相关词作欣赏:推荐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