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牛郎织女(一)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牛郎织女(一)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秋季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他们在语文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于神话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牛郎织女(一)》是神话故事单元的一部分,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故事较为熟悉,能够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主题。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基本特点有所了解,但对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象征意义可能认识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可能缺乏对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的深入分析能力。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也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速度慢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他们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内容,还能够在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生动的讲述,引导学生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寓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互动:运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传统教学工具:结合板书、实物教具等,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其他故事,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引导学生回忆神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兴趣。
-回顾旧知:教师提问学生已经学过的神话故事,如《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帮助学生回顾神话故事的基本知识。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牛郎织女》的故事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基本框架。
-举例说明:教师选取故事中关键情节,如牛郎织女相会的夜晚,通过生动的描述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牛郎织女为什么不能永远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和道德教育。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故事内容绘制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图,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组,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神话故事中的美好品质和道德教育意义。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拓展阅读: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牛郎织女》的完整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情景模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牛郎织女相会的场景,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情表现故事中的情感。
-撰写心得: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以下内容省略,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调整具体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神话传说背景资料:收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如《山海经》、《搜神记》等文献中的神话故事。
-天文知识介绍:介绍牛郎星和织女星在天文学中的位置和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与《牛郎织女》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等,体会古代诗人对爱情的描绘。
-艺术表现形式:收集和展示与《牛郎织女》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戏剧等,感受神话故事的艺术魅力。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故事创作比赛,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鼓励学生参与天文观测活动,利用望远镜观察星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
-举办神话故事知识竞赛,通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