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说课稿河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说课稿河大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动感图文—设置动画效果(一)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二班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动画效果在图文表达中的重要性。
2.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设置动画效果,让学生理解算法和编程的基本概念。
3.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个性化的动画作品。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本节课前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如鼠标和键盘的使用,以及基础的图片编辑知识。他们能够使用绘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图形绘制和编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四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动画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愿意尝试新技能。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直观操作,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阅读和观察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设置动画效果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对动画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掌握动画设置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创意瓶颈。此外,由于操作技巧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挫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动画效果的概念和设置方法。
2.设计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动画效果的实现过程。
3.通过游戏化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练习设置动画效果。
4.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效果示例,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
5.设立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系列静态的图片,询问学生如果这些图片能够动起来会怎样?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画效果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动画电影、网页设计等。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简要回顾图片编辑的基本操作,为设置动画效果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动画效果的概念:讲解动画效果的定义,以及它在图文表达中的作用。
2.动画效果的分类:介绍常见的动画效果类型,如淡入淡出、移动、旋转等。
3.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演示如何使用绘图软件设置动画效果,包括选择动画类型、调整动画参数等。
4.举例说明:展示几个设置动画效果的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动画效果的魅力。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要求设置特定的动画效果。
2.小组讨论:各小组讨论如何完成动画效果设置,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经验。
3.动手操作:各小组按照讨论结果,动手设置动画效果。
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动画效果设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问。
2.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教师提出与动画效果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学生提问:学生提出自己在动画效果设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创意设计:鼓励学生在设置动画效果时发挥创意,设计出独特的动画作品。
2.团队合作: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操作过程中学会协作。
3.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制作个人简历、设计网页等。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画效果在图文表达中的重要性。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设置任务,并提交作品。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动画效果的概念(2分钟)
-动画效果的分类(3分钟)
-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5分钟)
-举例说明(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2分钟)
-小组讨论(5分钟)
-动手操作(3分钟)
-展示与评价(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