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数字画家:6形状与填充》说课稿-2023-2024学年浙江摄影版(2023)三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二单元数字画家:6形状与填充》说课稿-2023-2024学年浙江摄影版(2023)三年级上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二单元数字画家:6形状与填充》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创造力:培养学生运用形状和颜色进行创意设计的能力。
2.数字素养:使学生学会使用数字工具进行图形的绘制和填充。
3.问题解决: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解决图形设计和色彩搭配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精神。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图形和色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够识别和描述基本的几何形状。在数字绘画方面,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绘图软件,但对形状与填充的深入应用还较为陌生。学生的层次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知识基础: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识别和描述常见几何形状,对色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形状的认知有限,色彩搭配能力较弱。
2.能力方面:在数字绘画技能上,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图形绘制,但在形状与填充的创意设计上可能缺乏灵感;部分学生则需要更多指导,才能掌握基本的绘图技巧。
3.素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对细节的关注度不足,有时容易忽略形状与填充的精确性。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的情况。此外,部分学生可能缺乏耐心,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以下影响: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设计分层教学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力,提高他们对形状与填充的精确掌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第二单元数字画家:6形状与填充》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几何形状模板、色彩填充示例图片、相关教学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绘图软件或平板电脑,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数字绘画实践。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足够的绘制空间,并确保网络连接稳定。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前一周,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形状与填充》的预习资料,包括形状识别和色彩搭配的基础知识。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如何利用几何形状进行创意设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形状的多样性和色彩搭配的原理。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了解预习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预习资料,了解基本形状和色彩搭配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尝试使用形状和色彩进行简单的创意设计,并记录自己的想法。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设计作品和思考过程以图片或文字形式提交至平台。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学生课前作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几何形状的绘制方法和色彩填充技巧,以实际操作演示为主。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形状拼图”和“色彩搭配挑战”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解答疑问:在活动中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确保学生理解操作步骤。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拼图和挑战活动,体验形状与填充的乐趣。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积极提问,与同学讨论解决方案。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设计一个简单的数字画”的作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与数字绘画相关的书籍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课后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作业要求,完成自己的数字画设计。
-拓展学习:利用推荐资源,学习更多关于数字绘画的知识和技巧。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
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数字画家:6形状与填充》的知识点梳理如下:
一、形状的认知与分类
1.几何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椭圆形等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和识别。
2.不规则形状:由几何形状组合而成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