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认识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认识周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本节课选自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周长》中的第一节《认识周长》。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概念,即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2.学习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3.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周长的实际意义,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4.学习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周长的概念。
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图形的周长计算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够识别不同图形的周长。
2.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让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描述和交流周长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通过探究周长的性质,使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形成数学概念。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以及测量周长的基本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周长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周长是指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例如,通过展示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并理解周长的含义。
-周长的测量: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和软尺测量图形的周长,如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相加得出周长。
-周长的表达: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周长的概念,例如,能够说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四边之和”。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周长概念的抽象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周长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例如,学生可能会混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来降低难度。
-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可能不熟悉如何准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或者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例如,在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用软尺紧贴圆的边缘进行测量。
-测量结果的记录与表达:学生可能不习惯于记录测量结果,或者不能准确表达测量数据。例如,在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后,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记录测量数据或者表达为“长加宽的两倍”。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使用直观的教学工具,如模型和实物,帮助学生形成对周长的直观认识。
-设计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测量方法,并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
-提供记录表格和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测量数据,以及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直尺、软尺、圆形模型、正方形模型、长方形模型。
-软件资源:数学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教学PPT、周长概念动画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实物操作演示、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开始这堂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周长吗?”
-我会让学生们回顾之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是什么。
2.周长概念的学习
-我会向学生介绍周长的定义,即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
-我会展示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并感受周长的概念。
-我会让学生们用手指沿着图形的边缘滑动,感受周长的实际含义。
3.周长的测量
-我会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直尺和软尺测量图形的周长。
-我会示范如何正确地使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将它们相加得到周长。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使用直尺和软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4.周长的表达
-我会让学生们分享他们测量得到的结果,并用数学语言表达周长的概念。
-我会引导学生说出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四边之和”这样的表达方式。
5.周长的应用
-我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周长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
-我会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并计算答案,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6.难点突破
-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在测量圆形周长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例如如何使用软尺紧贴圆的边缘进行测量。
-我会示范如何正确测量圆形的周长,并让学生们跟随示范进行操作。
7.总结与复习
-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