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琥珀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琥珀》为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语言建构与运用等核心素养。通过阅读《琥珀》,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科学之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分析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表达,锻炼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把握科学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②通过对文本的细读,体会作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③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
2.教学难点,
①琥珀形成过程的科学性描述,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理解。
②学生在表达琥珀形成过程时,可能存在逻辑不清、语言表达不流畅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③在小组讨论中,引导学生尊重不同观点,学会倾听和表达,这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琥珀》这篇课文的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琥珀形成过程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琥珀中的微小生物,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确保学生安全进行实验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琥珀》。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几千万年前,地球上的生物是什么样的?它们是如何生活的?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文的世界。
二、新课导入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分发教材,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同学们,课文已经读完了,请你们谈谈自己对琥珀形成过程的理解。
2.分析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琥珀的形成过程,关注以下内容:)
①琥珀的来源:松脂、昆虫等。
②琥珀的形成条件:高温、高压、时间等。
③琥珀的保存价值:科学研究、历史见证等。
三、课文主旨内容探究
1.体会作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课文中的观察与发现,关注以下内容:)
①作者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②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个现象的?
③作者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2.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关注以下内容:)
①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②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③琥珀的形成过程有什么科学意义?
四、全文侧重点
1.科学知识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
①琥珀的形成过程;
②昆虫的生存状态;
③地球的历史变迁。
2.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如:)
①描述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②描述昆虫生存状态的语句;
③描述地球历史变迁的语句。
五、课堂练习
1.词语积累
(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词语,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
2.课文复述
(教师挑选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家后,查找更多关于琥珀的知识,与家人分享。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琥珀的短文。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布置课后作业,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奇观》系列科普书籍,介绍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化石和琥珀。
-《地质学入门》教材,简要介绍地质年代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古生物图鉴》书籍,展示各种古生物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地质博物馆,实地观察琥珀和其他化石标本。
-安排学生进行科学小实验,如制作简易的琥珀模型,了解琥珀的形成原理。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关于琥珀的最新研究动态,如琥珀中发现的微生物等。
-开展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调查当地是否有琥珀或类似化石的发现,并撰写调查报告。
-邀请地质学专家或博物馆工作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知识讲解。
-设计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琥珀相关的科普文章或小说,拓宽知识视野。
-通过观看纪录片或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琥珀形成过程中的地质变化和生物演化。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如地质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