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韵歌》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2024)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对韵歌》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通过朗读、背诵,感受汉语音韵的和谐美。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对韵的特点,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一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基本的汉语拼音知识,能够正确拼读音节,但对对韵这种文学形式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在学习上具有较好的模仿能力和记忆力,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上,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则更喜欢听故事和模仿。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对韵歌》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对韵的规律,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节奏,以及记忆长句子的韵律。此外,由于对韵歌通常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通过直观教学、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对韵;运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实施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对韵歌的图片和动画,增强视觉冲击力;播放韵律感强的音乐,辅助学生感受音韵美;使用电子白板进行实时互动,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对韵歌》的歌词和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歌词,并思考对韵的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对韵歌的韵律和意义,设计问题如“你发现了哪些对韵?为什么它们会出现在这首歌曲中?”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微信群反馈和课堂点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歌词和背景资料,初步了解对韵歌的基本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开始对对韵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方便学生获取预习资料和反馈。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对韵歌,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初步的对韵认知。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简单的对韵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对韵歌的主题。
讲解知识点:讲解对韵的概念和特点,结合歌词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对韵的规律。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比赛,让学生分组创作简单的对韵句子,增强实践能力。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韵的规律。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创作活动,尝试运用对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对韵的基本概念。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对韵。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韵的规律,掌握对韵的应用。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尝试创作自己的对韵句子,并记录下来。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一些对韵相关的书籍和歌曲,供学生课后学习。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完成创作作业,巩固对韵的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一步了解对韵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加深对对韵的理解。
反思总结法: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提高对对韵的运用能力。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对韵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梳理
《对韵歌》是一首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儿童诗歌,它通过简单的对韵形式,向一年级学生展示汉语的音韵美。以下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
一、对韵的概念
1.对韵的定义:对韵是指在一首诗歌或歌曲中,相邻的两句或两句以上的词语在韵母或声调上相同或相近的修辞手法。
2.对韵的特点:对韵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二、对韵的类型
1.韵母对韵:相邻两句的韵母相同,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声调对韵:相邻两句的声调相同,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3.音节对韵:相邻两句的音节相同,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三、对韵歌的特点
1.朗朗上口:对韵歌的韵律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