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水沸腾了》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1.2水沸腾了》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学生通过观察水沸腾现象,学习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科学解释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水的三态变化,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初步的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水沸腾的条件:水达到一定温度(沸点)且持续吸热。
-掌握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如水汽泡的形成和上升。
-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2.教学难点:
-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再上升的现象。
-沸腾现象与蒸发过程的区分:学生容易混淆沸腾和蒸发的区别,需要通过实验和对比来区分。
-沸点与气压关系的直观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气压变化对沸点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加深理解。
-安全操作和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了解实验安全知识,避免烫伤等事故发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准备水沸腾实验演示视频、气压变化与沸点关系的图表、水沸腾现象的图片。
3.实验器材:准备量筒、烧杯、酒精灯、温度计、冷水和热水,确保实验器材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实验操作台,划分讨论区,确保学生分组合作空间充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日常生活用水的视频,如洗衣服、煮饭等,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用途和特性。
2.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水加热后的三种状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水沸腾的条件:讲解水沸腾需要达到沸点和持续吸热,并举例说明。
2.沸腾过程中的现象:展示水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汽泡的形成和上升,总结出沸腾现象。
3.沸点与气压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压变化对沸点的影响,并总结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4.课堂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沸点、气压、沸腾现象等知识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水沸腾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课堂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水沸腾时,为什么温度保持不变?
2.提问2:如何理解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3.提问3: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沸腾时,为什么会出现水汽泡?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水沸腾时,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形成水汽泡。
3.教师提问:如何防止实验过程中烫伤?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安全知识。
六、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水,还有哪些物质会沸腾?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大多数液体在达到一定温度时都会沸腾。
3.教师提问:如何提高水的沸点?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影响沸点的因素。
七、课堂总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水沸腾的条件、沸腾现象、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等。
2.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教师点评并补充。
用时:导入环节5分钟,讲授新课20分钟,巩固练习10分钟,课堂提问5分钟,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共计45分钟。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水的秘密》:介绍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水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沸腾现象,如煮饭、洗澡等,分析水的沸腾过程。
-《科学探索》:介绍科学家如何研究水的沸腾,以及相关实验方法和结论。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质沸腾的条件和现象。
-通过网络资源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水的沸点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
-观察和记录家中或学校中的沸腾现象,分析沸腾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水沸腾现象的科普文章,向同学或家人介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