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说课稿-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设计思路
本课《十五夜望月》为六年级下册统编版语文课文,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思路为:首先,通过朗读、背诵、赏析,让学生感受古诗之美;其次,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最后,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准确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句,感受语言的精炼与意象的生动。
2.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欣赏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尝试进行诗歌创作。
3.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发展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十五夜望月》中“皎皎”与“清辉”等词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
-理解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天涯”的意境及其对仗之美。
-感受诗歌的整体氛围,体会诗人对中秋节的独特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皎皎”与“清辉”等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探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的“天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理解其艺术特点,如对仗、押韵等。
-将诗歌中的抽象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十五夜望月》课文。
2.辅助材料:准备与《十五夜望月》相关的图片,如月亮、中秋夜景等,以及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意境。
3.教学课件:制作包含课文内容、诗句分析、作者介绍等多媒体课件,便于展示和互动。
4.分组讨论材料:准备卡片、笔等,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中秋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中秋节的习俗和意义。
-提问: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传说?
-学生分享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十五夜望月》,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朗读课文:《十五夜望月》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节奏和情感。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共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分析:
-分析“皎皎”与“清辉”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情感。
-解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探讨“天涯”的深层含义。
-讨论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如对仗、押韵等,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诗人为何会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
3.巩固练习(10分钟)
-词语理解:
-学生选择诗句中的关键词,解释其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仿写:
-学生根据诗歌的意境,仿写一句诗句。
-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背诵《十五夜望月》。
-选取一首自己喜爱的古典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下节课分享。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理解《十五夜望月》中的关键词句,如“皎皎”、“清辉”、“天涯”等,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些词语。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提高了对古诗韵律的感知能力,增强了语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增强:
-学生能够欣赏《十五夜望月》中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尝试进行诗句仿写,体现了他们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加强:
-学生通过学习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了古代诗人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环境,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学生对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得到提升。
4.思维品质发展:
-学生在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时,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合作学习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5.情感共鸣与生活经验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到了诗歌的普遍性和时代意义。
-学生通过诗歌学习,学会了用更加细腻的情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挫折。
6.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和课后作业,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