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说课稿-2023-2024学年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下册科学课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10周星期二第3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操作。他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体和能量的基本概念,如物体的运动、形状和大小等。然而,对于温度这一物理量及其在不同物体间的传递,学生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直观层面。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学生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和探索活动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依赖于观察和思考。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温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尤其是在温度传递这一物理现象的理解上。此外,实验操作过程中,如何准确控制变量、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可能会对学生构成挑战。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存在偏差,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进行科学推理。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科学》五年级下册教科版教材,以便跟随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温度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温度概念和物体间温度传递的现象。
3.实验器材:准备温度计、不同温度的液体、金属棒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验操作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两杯不同温度的饮料,一杯热一杯冷,询问学生哪一杯会先喝完。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杯饮料会比另一杯先喝完?这背后是否与温度有关?
3.引出课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温度概念讲解:讲解温度的定义、测量方法及温度的单位摄氏度。
2.温度传递现象讲解:通过实验展示温度传递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后的变化。
3.温度传递原理讲解:分析温度传递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方式。
4.温度传递规律讲解:讲解温度传递的规律,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题展示:教师出示与温度相关的练习题,如温度计的使用、温度传递的计算等。
2.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与解答: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展示: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六、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理解,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七、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出示与生活相关的情境,如煮饭、洗衣服等,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
2.学生拓展:学生根据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流程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15分钟)
3.巩固练习(10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6.课堂小结(5分钟)
7.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科学》:这本书通过实例介绍科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到温度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如气候变化、人体温度调节等。
-《物理现象探秘》: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各种物理现象,包括热现象,能够激发学生对温度传递现象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科学家的小故事》:通过科学家们研究温度传递的故事,学生可以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简单的温度传递实验,如使用两个不同温度的金属棒,观察它们的温度变化,以加深对热量传递的理解。
-观察日记:让学生记录一周内遇到的温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