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传媒说课稿泰山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传媒说课稿泰山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生活中的传媒说课稿
2.教学年级和班级:四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文化理解和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生活中的传媒,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传媒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对信息的选择和辨别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并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传媒资源,提升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传媒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中年级阶段,他们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基本的传媒形式如电视、广播、报纸等有所了解,但对传媒的传播方式、内容选择和影响等方面认识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
学生的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传媒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认知;部分学生可能对传媒内容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传媒较多,但缺乏自我管理和选择的能力。
这些学情特点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以下影响: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媒,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传媒使用习惯,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教具(如报纸、杂志、电视遥控器模型)。
2.课程平台:泰山版品德与社会课程配套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网络教育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都通过哪些方式获取信息?比如看新闻、听广播、读报纸或者上网。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生活中我们通过各种传媒获取信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的传媒》这一课。
二、新课导入
1.老师展示各种传媒工具的图片,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传媒的特点。
2.学生观察并回答,老师总结:这些传媒各有特点,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课堂探究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传媒有哪些类型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派代表回答。
3.老师总结:传媒可以分为纸质传媒和电子传媒两大类。纸质传媒如报纸、杂志、书籍等,主要提供文字信息;电子传媒如电视、广播、网络等,主要提供图像、声音和文字信息。
四、案例分析
1.老师展示一个关于网络传媒的案例,如某知名网络新闻事件。
2.学生阅读案例,思考:这个案例中,网络传媒起到了什么作用?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3.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组派代表回答。
4.老师总结:网络传媒在传播信息、方便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虚假、传播速度快等。
五、实践活动
1.老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传媒工具,进行实践活动。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采访、报道、制作手抄报等。
3.活动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4.老师点评:各组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课堂小结
1.老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生活中的传媒有什么新的认识?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传媒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学会正确使用传媒,获取有益的信息,提高自身素质。
七、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正确使用传媒,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每位同学完成一份关于生活中传媒的调查报告,下节课分享。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传媒,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3.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传媒形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
-学生理解了不同传媒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报纸侧重于文字信息,电视侧重于图像和声音的结合。
-学生掌握了传媒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包括即时性、广泛性和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