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欺凌说不(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国通用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向校园欺凌说不》,属于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国通用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危害以及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已学过的法律知识、道德观念、人际交往等知识密切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的违法性,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拒绝欺凌行为。
3.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掌握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技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4.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会在遇到欺凌时,通过合理途径表达诉求,寻求帮助。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校园欺凌的定义和表现形式: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够准确识别校园欺凌的行为,如言语侮辱、肢体攻击、排挤孤立等。
-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强调校园欺凌对受害者、欺凌者和整个校园环境的负面影响,如心理创伤、学业影响、人际关系破裂等。
-掌握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包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等。
2.教学难点:
-理解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帮助学生理解欺凌者可能的心理动机,如寻求控制、报复、寻求认同等,以便更好地预防和干预。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引导学生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对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同情,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应用实际情境中的应对策略:在模拟或角色扮演活动中,让学生练习在真实情境中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包括如何拒绝欺凌行为、如何寻求帮助等。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加深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校园欺凌的情境,体验受害者、欺凌者和旁观者的角色,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运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和动画,展示校园欺凌的案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项目导向学习,共同探讨如何创建一个友善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发布预习任务,如“请观看视频《校园欺凌案例》,思考校园欺凌的原因和影响。”设计预习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表现形式?你如何看待校园欺凌?”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平台查看学生提交的预习成果。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根据预习问题进行思考和记录,形成个人笔记或思维导图。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
作用与目的:让学生对校园欺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习兴趣,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导入新课,以“什么是校园欺凌?”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讲解校园欺凌的定义、危害和预防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欺凌和反欺凌的场景。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方法/手段/资源:讲授法,实践活动法,合作学习法。
作用与目的:通过互动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预防和应对。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作业,如“收集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报道,分析其成因和应对措施。”提供拓展资源,如相关书籍、网站和视频。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作业,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分享学习心得。
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反思总结法。
作用与目的: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促进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校园欺凌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危害。
-学生掌握了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包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寻求帮助等。
-学生了解了校园欺凌的心理机制,能够从欺凌者和受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提高了沟通能力,学会了在遇到欺凌时,通过合理途径表达诉求,寻求帮助。
-学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学会了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
-学生增强了自我保护能力,掌握了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技巧,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
3.情感态度方面: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了尊重他人,拒绝欺凌行为。
-学生培养了同理心,能够从受害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感受产生共鸣。
-学生增强了法治意识,认识到校园欺凌的违法性,自觉遵守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