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风向和风力(说课稿)-2023-2024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2023-2024三年级科学下册同步精品课堂系列(苏教版)第18课,主要围绕风向和风力展开。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风向的辨别方法、风力的大小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教学内容包括:风向的辨别、风力等级的识别以及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辨别风向和风力;2.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分析风力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3.生态意识,使学生认识到风力资源的重要性,激发其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4.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对科学知识有着初步的探索欲望。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已经初步形成,能够通过直观的教具和活动来学习新知识。然而,他们在科学探究方面还存在以下特点:
1.知识基础: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对风向和风力的认识可能停留在简单的日常观察层面,缺乏系统性的科学知识。
2.能力水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有待提高,他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时可能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3.素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三年级阶段开始萌芽,但尚需进一步培养。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出一定的活泼好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5.学习影响:由于学生对风向和风力等自然现象的理解有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认知障碍,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来突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向学生介绍风向和风力的基本概念。
2.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风向标制作和风力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风力对生活的影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风向和风力的变化。
2.实物教具:使用风向标、风力等级卡等教具,让学生直观感受风力的大小和风向。
3.互动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风向和风力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风向和风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有没有观察过风?你们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吗?”
展示一些关于风向和风力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风力发电、风力影响植物生长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风向和风力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风向和风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风向和风力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风向和风力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风向的定义,包括风向的表示方法和风向的分布规律。
详细介绍风向的组成部分,如风向标、罗盘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风向的指示和测量。
3.风向和风力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向和风力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风向和风力案例进行分析,如风力发电站、风力对农业的影响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向和风力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风向和风力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风向和风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利用风力发电”、“风力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风向和风力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向和风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向和风力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向和风力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向和风力知识。
7.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风向和风力的短文或报告,可以选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