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来源》(说课稿)三年级上册信息科技苏科版(2023)(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信息的来源》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认识到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信息检索能力,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
3.增强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学会筛选和评估信息的真伪与价值。
4.培养学生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讨论信息。
5.塑造学生信息素养,树立正确的信息使用观念,养成良好信息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强的阶段,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学生对信息来源和获取方式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学生在知识层面,对信息科技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但对信息的来源、分类、获取途径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能力,但缺乏有效的筛选和评估信息的能力。
2.知识能力:学生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互联网使用,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然而,对于如何从多种渠道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学生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
3.素质方面: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但在信息辨别和批判性思维方面,学生还有待提高。
4.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分享,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5.对课程学习的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需注重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后续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电脑、投影仪、网络连接设备、学生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
2.课程平台:学校信息科技教学平台或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3.信息化资源:多媒体课件、信息检索相关视频教程、在线信息资源链接。
4.教学手段: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平时都从哪里获取信息呢?”
-学生分享自己的信息获取途径,如电视、书籍、网络等。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信息的来源》,了解信息从哪里来,以及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信息的概念、类型和来源。
-通过图片和实例,讲解信息来源的分类,如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信息的来源?”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了解信息来源有助于我们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价值。”
-教师演示如何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展示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尝试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
-教师提示:“在搜索信息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搜索信息时应注意的关键词选择、筛选结果等方面。
-教师介绍信息检索技巧,如使用高级搜索、限定时间范围等。
-学生练习使用信息检索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掌握信息检索技巧,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个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信息检索。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分享自己的检索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们学习了信息的来源、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如何获取和利用信息,提高了自己的信息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使用网络搜索一篇关于自己感兴趣话题的文章,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的信息来源是什么?
2.你认为这篇文章的信息是否可靠?
3.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强调作业要求。
-教师总结:“希望大家通过完成作业,能够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信息的概念、类型和来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增强了信息意识。学生能够主动关注信息,认识到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信息的获取和利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