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喷泉实验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39.0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2.72千字
文档摘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氨气、氯化氢等气体进行喷泉实验的条件。

-学生学会设计并组装喷泉实验装置,能够正确操作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通过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喷泉实验原理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和操作喷泉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动手操作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喷泉实验的原理。

-氨气、氯化氢等气体进行喷泉实验的操作及现象。

2.教学难点

-喷泉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改进。

-从喷泉实验现象深入理解气体的溶解性及相关物理化学原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美丽的喷泉图片,如城市广场上的大型喷泉、自然景观中的间歇喷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壮观的喷泉,大家想不想知道在化学实验中也能制造出这样奇妙的喷泉现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喷泉实验。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喷泉实验原理

-讲解: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性,使烧瓶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从而形成喷泉。

-举例:以氨气溶于水为例,当滴管中的水挤入充满氨气的烧瓶时,氨气迅速溶解在水中,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板书:

-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其他液体)

-烧瓶内外形成压强差

2.常见可用于喷泉实验的气体

-介绍:除了氨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也能用于喷泉实验。

-分析:这些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都很大,如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0,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40。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实验准备

-仪器与药品:烧瓶、滴管、烧杯、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氨气、水、酚酞溶液

-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实验步骤讲解

-组装装置:按照图[展示组装好的喷泉实验装置图]组装喷泉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收集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一瓶氨气。

-引发喷泉: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观察现象。

3.学生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正确操作仪器。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喷泉是如何形成的?

-喷泉的颜色为什么会变红?

4.实验现象与结论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烧瓶内形成红色喷泉。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实验装置的改进

-引导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完成了基本的喷泉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个实验装置有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装置的改进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示改进后的实验装置设计图。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改进方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2.不同气体喷泉实验的对比

-提出问题:除了氨气,其他气体如氯化氢进行喷泉实验时,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呢?

-演示实验:用同样的装置分别进行氯化氢的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与氨气喷泉实验进行对比。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气体喷泉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进一步理解喷泉实验原理与气体性质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学生总结: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喷泉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实验现象以及收获。

2.教师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重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