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七单元》大单元整体分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2024).docx
文件大小:19.25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3-18
总字数:约4.44千字
文档摘要

2025年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学科素养大单元整体分析★★

单元教学课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观察物体(一)》

版本

苏教版2025

年级

一年级

单元

自然单元

教师

Xxx

课标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一方面,观察物体在本质上是把立体图形画在纸上,用图形或图像描述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外部形象。这是射影几何学产生的根源,而射影几何学又是唯一一个产生于艺术而非科学或数学的数学分支。根据史料记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努力尝试用一种被称为表象艺术的手法描绘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世界时,导致了一门新几何学———射影几何学(也称投影几何学)的诞生。这些艺术家认为,视觉图像在空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因为每个图像必须进入瞳孔我们才能看到,所以,图像必定形成“光锥体”,并由此创立了用二维图像描绘现实世界的方法———透视法。这些艺术家为射影几何学的诞生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背景,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这在几何学发展史上,几乎与传说中鼓舞了希腊人开始研究几何学的埃及的测量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物体的内容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通过对数学文化的交流、体验和感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另一方面,学好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感受在三维物体与二维图像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方法,积累用几何视角观察客观世界的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它也是学生未来学习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乃至中学学习射影几何的必备基础。

单元课时结构分析

本单元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和一个练习,其中,例1主要教学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同一物体,让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照片或直观图;例2主要教学观察运动中的物体,让学生能根据时间顺序给看到的图形编号。

教学重点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物体,让学生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简单物体所对应的照片或直观图,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判断相对应的观察位置。观察物体是学生认识现实空间,感受如何用二维图形或直观图描述三维空间物体的重要方法。在这样的活动中,无论是把三维物体描绘在平面上,还是根据看到的直观图判断被观察的物体,都需要学生通过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思考,实现二维图像与三维物体之间的互相转换,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难点是从左面和右面观察物体。由于本单元的观察对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茶壶、汽车、房子等,这些物体常常是前面和后面的特征明显,相应的视图也容易辨认,而左面和右面的特征不那么明显,如从左面和右面观察茶壶,往往需要根据视图中茶壶嘴的朝向来判断观察的方位。这不但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持,更需要直观想象的参与,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

教材内容分析

一、引导学生经历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同一物体的过程,感受观察位置与所看到视图的对应关系,获得一些用二维图象描述三维物体的经验

例1教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主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不同位置观察茶壶,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感受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并能在观察位置与视图之间建立起联系,会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照片或直观图,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创设了4个小朋友观察茶壶的活动情境,同时提出问题:“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看到的各是什么样子?”并要求学生“先看一看,再说一说”。为了便于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和交流,教材一方面以图示的方式示范从不同位置观察茶壶的方法,并给出图中4个小朋友的名字,同时呈现了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表达,如“小华能看到壶嘴,看不到壶把”“小军和小丽都能看到壶嘴和壶把”。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小军和小丽看到的茶壶样子相同吗?”并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小军和小丽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小丽看到的壶嘴在左边,壶把在右边;小军看到的壶嘴在右边,壶把在左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位置与看到的视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完成连线,感受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及直观表达观察结果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观察物体的过程,说说“知道了什么”,并通过讨论和交流,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样子可能是不一样的,初步感受观察物体的意义与价值。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依次从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观察茶壶,初步学会观察与表达的方法;二要引导学生根据例题的场景图,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