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多维教学路径探究
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尤为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与创新,以便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古诗词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诗词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进而提高综合素养。本文深入探讨了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的核心价值及其教学实施路径,旨在为学生开辟一条高效、科学的古诗词学习新道路,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的价值意蕴
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是指教师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及教学活动需求,对教材中的古诗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拓展,通过类比深化、横向发散,进行主题式教学的微型课程体系。该课程不仅通过梳理古诗词资源,为学生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元的学习生态系统,同时,还让学生在对比与联想中深化自身理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的教学路径
在制定小学语文群诗阅读微课程的教学路径时,首要任务是精准定位课程目标,确保其不仅紧密贴合课标中对阅读能力的全面要求,还要洞察并适应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通过精选主题、完善内容、优化教学的多维路径,从而切实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一)综合分析,精选群诗阅读教学主题
主题的设置对于群诗阅读而言,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微课程的单元主题时,应综合考虑教学需求及学生情况,通过科学把控主题的难度,为接下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通过对教材内的古诗词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与重构后,笔者最终凝练出“探寻意象之美、追寻诗人足迹、探究题材之趣、领悟写法之妙”四大核心单元主题,并创新性地采用“四同”组文策略——“同一意象、同一诗人、同一主题、同一写法”,这一策略将原本散落的古诗进行串联,形成了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阅读体系。
(二)合理组织,完善群诗阅读教学内容
在进行群诗阅读微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时,教师应当做好诗词文本的挑选与组织工作。所选的古诗既要与单元主题相契合,也要彰显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素。
以“探寻意象之美”的单元主题为例,教师在梳理该单元的古诗内容时,应当将相同意象的古诗进行科学的划分与归类,如一年级教材中古诗《春晓》《赠汪伦》,其相同意象为“花”,可归为一类,四年级教材中古诗《暮江吟》《出塞》,其相同的意象是“月”,同样应归为一类等,通过对各年段古诗出现的意象进行梳理,以此确定各年级基于意象的群诗阅读教学内容。
(三)多元教法,优化群诗阅读教学过程
1.问题探究,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群诗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应充分参与古诗的主旨、特点、内涵的探究过程,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一开始往往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探究题材之趣”主题教学为例,其人文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提问学生:以上三首诗分别描述了什么内容?它们又有什么相似之处?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让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对这些古诗有了初步的理解。
2.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的诗歌情境,将深奥晦涩的知识,通过形象的视频或图片来呈现,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追寻诗人足迹”的单元主题中,教师以“作者”为议题进行群诗阅读教学,通过呈现作者画像以及播放相关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从多维角度对作者进行全方位了解,从而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3.教评一体,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开展群诗阅读微课程的教学时,教师除了要做好教学指导工作外,还应积极展开科学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中,会通过实施“星星章”的激励机制,对每节课堂中有精彩表现的学生给予“星星章”作为奖励。此外,待到一个单元课程结束后,还会分发学习自评表,让学生在填写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以此作为其课程学习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