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2(新版)济南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生物上册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说课稿2(新版)济南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七年级生物上册2.1.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主题,以济南版教材为依据,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能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生物观念: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建立生物能量转换的生物学观念。
3.生物思维: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环境意识: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植物和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②掌握光合作用的公式和能量转换原理;
③认识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难点,
①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②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③结合实际,运用光合作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
3.实验器材:提前准备实验装置,包括光合作用实验所需的叶片、烧杯、酒精灯、显微镜等,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光合作用吗?
2.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
1.光合作用的概念
a.老师讲解: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叶绿体中,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
b.学生跟随老师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
2.光合作用的过程
a.老师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讲解光反应和暗反应。
b.学生观察图示,跟随老师学习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
3.光合作用的公式
a.老师书写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讲解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
b.学生跟随老师背诵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4.光合作用的意义
a.老师讲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如维持碳氧平衡、提供能量来源等。
b.学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
1.老师展示光合作用实验装置,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四、课堂小结
1.老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2.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关键知识点,如光反应、暗反应、化学方程式等。
五、课堂练习
1.老师提出问题:如何解释以下现象?植物在光照条件下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3.老师点评学生的回答,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光合作用。
六、课后作业
1.老师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光合作用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评价
1.老师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回答问题、实验操作等。
2.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八、拓展延伸
1.老师提出问题: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哪些生物过程与能量转换有关?
2.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总结相关知识。
知识点梳理
1.光合作用的概念
-定义:绿色植物在叶绿体中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意义:维持碳氧平衡,为生物提供能量和有机物。
2.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产生ATP和NADPH。
-光能吸收:叶绿素吸收光能。
-水光解:水分子在光能作用下分解为氧气、质子和电子。
-ATP和NADPH生成:ADP和无机磷酸在ATP合酶的催化下合成ATP,NADP+接受电子和质子生成NADPH。
-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物。
-碳固定:CO2与RuBP结合形成6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终生成3磷酸甘油酸。
-还原过程:3磷酸甘油酸在NADPH和ATP的作用